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覆蓋物二三事

幫土壤蓋件被子有許多好處
幫土壤蓋件被子有許多好處
學習了樸門之後,看世界的角度從此改變,其中,印象最深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然中沒有裸露土壤,落葉或地被植物總會層層覆蓋。因此,種植的時候若是使用覆蓋物,將會有許多的益處,這些益處約略如下:
  1.  增加含水量:覆蓋物遮蔽陽光,降低土壤的水份蒸發可達百分之七十,能大幅減少灌溉水量。
  2. 改善土壤結構:有機覆蓋物諸如落葉、稻草會逐漸分解成腐植質,能夠增加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結構。
  3. 緩衝土壤溫度:覆蓋物就像一層被子,在夏天時降低土壤溫度,冬天時為土壤保溫。
  4. 減少土壤沖蝕:覆蓋物可防止風吹、雨水沖刷、以及陽光曝曬而破壞表土養分的機率。
  5. 吸引益蟲:例如改可善土壤的蚯蚓會喜歡覆蓋物下陰暗潮溼的環境。
然而,正如大自然如此多元奧妙,像大自然學習而來的覆蓋物種植當然也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真正開始執行之後,發現覆蓋物的種類、厚度,覆蓋的時機等,不但需要因地制宜,也要考量植物種類需求。
用雜草直接覆蓋有可能再長回來







種類:許多東西都可作為覆蓋物,簡單可分為有機和無機兩類,以下就我自己使用過的經驗分享。
  • 落葉:可分解成很優質的腐質土,山溝裡堆積分解的落葉就是種植最好的養分。若家近公園或山區,非常容易取得,只是要自已慢慢掃....。公園裡總會掃成一袋袋當垃圾丟棄,非常可惜,也可以索取看看。
  • 稻草:也會分解為優質土壤,但不易取得,且稻草較長不容易鋪得漂亮(雖然這不是重點但我很在意XD)。可向塌塌米店索取切下短短的邊條,但,塌塌米店不多了,太多人去索取,聽說現在大部分以改為販售(當然有價值的物資花費一些不是壞事)。
  • 粗糠(稻殼):很少用,只在教學時用過一次,因重量太輕,有風之處不適合使用,澆水時還會隨水流亂漂。應該蠻營養的,因為一般種菜的方式也有許多人會施灑米糠。
  • 樹皮:含碳量較高的覆蓋物,分解時會搶走植物需要的氮,且只能購買,價格較高昂。不過沒時間蒐集其他覆蓋物時,是最容易取得的方式,風大的地方也好用,比較重不會亂飛。
  • 樹皮在風大的陽台很好用
  • 雜草:田間清除的雜草曬乾後可直接使用,省時省力。但即使看似曬乾,有些生命力強韌的野草就算一小段莖也會重新生長回來(如果作物生命力有這麼強就好了)。
  • 石頭:好看、持久,不需要一直補充,但面積大的話收集不易,且無法產生養份。而且我發現不斷澆灌之下,大一點的石頭會慢慢沉進土裡。(塑膠布也算無機覆蓋物,但破裂的塑膠布會進入土壤,還是不用好。)
厚度與時機的那些事:
  • 夏天厚一點的覆蓋物保水又為土壤降溫,冬天則可保溫。但需要了解植物特性和在地通風狀況。曾有朋友上完課後就為家門前的果樹鋪上覆蓋物,結果太過潮溼果樹反而凋萎。
  • 好住的覆蓋物底下除了蚯蚓,還會有很多動物搬進來,像是鍋牛、螞蟻等等,某些動物可能會對植物造成傷害,例如我被蝸牛吃光光的高麗菜。但我認為瑕不掩瑜,只是要善用其他方式應對,利用忌蔽植物、障礙物,或等植物長大強壯一點再增加覆蓋物等等。
    覆蓋物下的樂活蛞蝓
  • 善用活的覆蓋物,例如地瓜葉、蔓花生、南瓜等等,自己能夠生生不息,自動蔓延,不需補充,也不容易過厚,適合大範圍覆蓋。
  • 洪葛藍說,其實自然界不常一直存在厚厚的有機質堆積,再加上各種種類的覆蓋物表現狀況不同,土壤的礦物質組成不一定得以健康平衡。因此,觀察、互動與學習至關重要。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變化是恆常

四個打樁的方格加上後面第一條就是我的田
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原本阿伯允諾要租給我的田,因為我等著九月入秋涼快些再來玩,就被他忘了,租給別人了.......。他換給我一處更遠一點,雜草少一點,旁邊沒有遮蔭,比較曬的田,好處就是小了點,於是便宜了些。

也罷,因為是為了練習,所有的條件都是挑戰!
設計圖二


九月還是熱,早上下田太熱,傍晚蚊子太多,帶著阿豆每次去最多只能逗留一小時,能做的有限。沒關係,一點一滴剛好留下足夠觀察和土地復原的時間。

長得不錯的木瓜(謝謝佳倫和佳倫媽媽)
首要的工作沒有變,還是需要大量覆蓋物遮蔽土壤。因為範圍縮小了,菜園的設計只好改變,於是重新又擬了第二份設計。這次種有欒樹的休息區移到較邊緣的位置,南邊因為阿伯已經鋤了一道畦,我也沒時間力氣更動了,就直接利用。

確認設計圖後,這陣子的工作是撿拾、裁切樹枝作為植床的圍欄,以及收集或割除野草當做覆蓋物。大約一個多禮拜後,加上幾場的午後雷陣雨,比起原先灰灰硬硬的單調土壤,覆蓋物下的生態似乎有些改變,野草長回來了(種類比原先更多樣!),動物也出現了。 我和阿豆都覺得很有趣!

我想我大概沒有時間做全面的厚土種植,目前栽種了多是樹木或灌木:欒樹、木瓜、樹薯,以及康復利,因此就直接挖個洞,放點堆肥就種了。看過陣子天氣是否涼些,再決定是否用厚土種些菜栽。

覆蓋物抵抗酷曬顯然有用,植物似乎都順利成長中。




康復利在冒新芽了(謝謝淑芳!)
小農夫阿豆也順利成長中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樸門與育兒

我想做這件事很久了,最近因為參與編輯樸門創始人洪葛蘭的書籍編輯,就更想付諸實行。雖然對於博大精深的樸門原則不一定說是融會貫通,但我盡力以自己的經驗來闡述,這就來做了吧!

原則一、觀察與互動

這是最容易應用的原則了,我鼓勵所有的新手爸媽不要把某些書籍或文章的說法硬套在孩子身上,應用了,看看孩子的反應,再視情況調整作法。

豆豆的睡眠狀況就是我家的最好例子。雖然照書養從四個月開始阿豆就獨自睡一間房,順利少有哭鬧睡過夜,但不照書上發展的是阿豆一歲多開始慢慢想要人陪睡,要不就是半夜爬上我們的床。我們試過許多方法:真的就陪睡、硬帶他回自己房間、陪睡一半硬帶他回自己房間......,兩造僵持不下的結果不是我和阿寶睡眠不足,就是寶寶半夜啼哭不已。

最後阿寶把拔提出阿豆也接受的折衷,告訴豆豆把拔馬麻還要忙,他先睡自己房間,半夜若他真的爬上我們的床,就讓他睡了吧。這樣的模式於是持續至今,我只期待阿豆會在自己的床上一覺到天亮的那一天趕快到來。

原則二、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從一歲多開始,阿豆看到爸媽做什麼都要「幫忙」,但不是幫倒忙就是越幫越忙,掃地洗菜煮飯,這些事我自己做真的比較快啊!讓豆豆做還得收拾殘局,洗個菜最後我得拿抹布收拾噴濺到地板上的水.....。

不過,正如許多育兒書所說的,孩子願意幫忙是好事,我將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盡量引導他做他能力可及的工作(雖然有時阿豆也不管我的分配啦)。其實最後做多了,阿豆也熟能生巧。雖然沒上幼兒園,也沒安排什麼課程,但我認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試著將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個人覺得也能紓緩爸媽對於孩子不照自己想法成長(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的焦慮。

原則三、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洪葛蘭認為,世事無常,所有事物都存在不斷地變動,而這些變動卻又形成恆常的穩定。「遠見不是看見現況,而是看到未來。」他說。

豆豆特別喜歡車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最愛去賣場了!」豆豆說,因為他可以坐在推車東看看西看看。喜愛山林海洋的爸媽,其實也會想像自己的孩子會喜愛自然、喜歡生物。 我心裡不免有點衝擊,然而我也尊重他的愛好,就讓他帶著小車車上山下海吧,阿豆曾把車子埋在沙子裡,疊在石頭上,浸到溪水裡。藉著車子他與自然有所互動,有時玩玩其實他也會壓根兒就忘了車子在哪了。

順著孩子的愛好,引導、教導他我們希望他感受到與學習到的事物。「遠見不是看見現況,而是看到未來。」

原則四、收集並儲存能量

這個原則在環境設計裡,是盡量保留自然能量(能源、養分、水等等)的意思。用在育兒裡,我覺得可以視為強化親子關係之間的能量之意,但此項原則硬要找例子來套進去太刻意了,我還是留點空白讓自己與大家體會與學習。


原則五、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我喜歡這項原則,但要建置自治系統要花點時間就是。所謂自治系統即是可以照顧自己、自我維護的系統。

最近在教豆豆自己穿衣穿鞋。我盡量視他為一自治系統,不干擾他怎樣穿衣、穿什麼鞋的決定。當該自治系統把兩隻腳套到同一支褲管,或鞋子穿反的時候,其回饋機制會告訴他這樣穿不太舒服,接受回饋後就能學習到正確的穿法。不過趕時間的時候媽媽通常無法等待,因而介入,導致自治系統無法建立.......。

原則六、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服務

所謂再生資源與服務是可以自己再生或更新的,例如阿豆源源不絕的精力。此原則可以呼應「將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讓喜歡玩水的豆豆幫植物澆水,也能善用阿豆的好奇教他使用吸塵器打掃家裡。

雖然發洩豆豆的精力時經常也將媽媽的力氣耗盡了,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完成一些工作。這項原則也須善用「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方能熟能生巧。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菜菜的菜園實驗開始囉~


看起來頗硬實的田土
終於還是租了一塊田。

租田的阿伯好心地說,我幫你割割草、翻翻土吧(他會把肥也翻進去)!「不用麻煩啦,」我連忙回應,「割草就好了,阿伯拜託不要翻土喔。」

阿伯疑惑地看著我,走回倉庫一路上還是不放棄地說服我:「土很硬喔,你自己翻太累了啦。」

「她是要種健身的啦!」旁邊一位農友笑咪咪說。

周圍綠油油的山

總算讓阿伯記得我的小田不翻土了。不過這塊土地還真是硬,其實應該也不需先割草的,但不留點工作給阿伯做一下,他恐怕會懷疑我到底是要拿他的田做什麼。




這裡蠻好的,我覺得。圍繞在青山綠水間,滿眼的綠意令人心曠神怡,鳥好多,隨意就看到大卷尾在樹上跳躍。只要稍加整理,許多動物應該就會很快進入田地。
"蚜蟲不要來,玉米高又壯!"

帶著阿豆走過草徑到達已除過草的小田,阿豆一路上已經撿了好幾片葉子,看了一隻蝴蝶,在泥土上蹦蹦跳跳地。經過許多彎腰耕耘的人,欣賞他們的規劃與種植也煞是有趣。

這片小田,將會是阿豆與我的共同學習。

返家後,我火速先擬好一份設計圖。由於小田離家遠,並不適宜種太多需要密集照護或經常採摘的植物,我將其定位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食物森林與家庭農園的結合,以家裡陽台生長不佳的果樹與多年生作物為主,以減少維護的心力及時間。

土壤看起來又乾又硬,看來得先著手改善。目前的炎夏天氣酷熱,趕緊堆疊大量的覆蓋物應是第一要務。接下來我想使用厚土法種植深根作物如蘿蔔,藉以鬆開土壤,再加上一些豆科肥化土壤。目前先列出的種植清單如下:香蕉、木瓜、芒果、馬鈴薯、蘿蔔、活力菜、康復利、高麗菜。

等不及隨手畫了一張圖
喜歡澆水其實是在玩水的小朋友

 感覺起來工作不少呢,希望阿豆會是個小幫手。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梅雨季,蟲蟲祭

連下了一兩個禮拜的梅雨了,不只地潮了、人霉了,連蟲蟲大軍也攻來了。

陽台種植最怕蟲害侵襲了。因為土量少,不易維持健康的土壤,提供植物充足的養分;再加上建築遮蔽下陽光較少;另外人造環境更難吸引掠食動物佇留。因此,城市農園比起農地更容易發生病蟲害。

數日大雨後,我家陽台出現了至少三、四種蟲害。最先出現的是蕃薯葉上的粉介殼蟲,白白的一隻隻沾粘在葉背、葉梗中和葉脈間。量多時會形成白白一大片,還會牽白白的絲,黏黏的很噁心。因為介殼蟲會分泌蜜露,可說是螞蟻畜養的牛隻。

因為很小,很難去除,即使菜葉都還能吃,但上面附著小白點要一葉葉搓掉太費工,只好把最美味的嫩芽都丟掉,太可惜了!最後找到個法子就是用棉花棒(或毛筆)沾酒精,一隻隻塗掉。這個法子適合用在蟲害剛發生時,塗個幾天應該就可以根絕。不過其實所有的蟲害都是,剛開始小範圍發生時最容易去除,大發生代誌就大條了。

第二種是出現在茄子上面的蚜蟲。蚜蟲和粉介殼蟲一樣都會分泌蜜露,吸引螞蟻來畜牧。如果粉介殼蟲是牛,蚜蟲應該是羊吧。粉介殼蟲移動緩慢,甚至不太會移動,蚜蟲卻能很迅速的趴趴走。我一樣用酒精在有蟲的葉片上沾沾沾,但蚜蟲很容易就會跑掉。

目前為止除了修剪有病的枝葉外,也留下一棵觀賞甘藍讓蚜蟲大軍攻擊,另外也把茄子移動比較有陽光的地方,希望植物能自己強健些。聽說可以用辣椒水、大蒜水什麼的噴洒,網路上很多資訊,但我還沒有嘗試過。

樸門創始人墨立森說:「不是蝸牛太多,是鴨子太少。」我說不是蚜蟲太多,是瓢蟲太少。瓢蟲是蚜蟲和介殼蟲的自然天敵,雖然我家離野外很近,連螢火蟲都飛來過了,卻沒有看過瓢蟲?不曉得如何營造瓢蟲喜歡的環境。

離家兩三天後,突然在白鳳菜發現一大堆黑色點點,翻過來一看,葉背有一堆有刺的毛毛蟲,原來都是牠們的大便。連有毛的白鳳菜都吃,真是太強了!不過牠們非常聰明地從葉背吃,留下一層透明的葉膜。我猜測很像是某種蛾的幼蟲,孤狗了一下,似乎是苧蔴葉蛾。苧蔴不吃,吃我的白鳳菜幹嘛!

也沒什麼特別的防治法,只好把有蟲的葉子都剪掉丟到堆肥裡 。趁大發生之前盡量去除牠們。我以為毛毛蟲都會慢慢蠕動,沒想到這種蟲爬得很快。葉子要輕輕剪下,然後迅速丟到袋子裡,否則一旦驚動牠,馬上迅速溜下枝頭不見了。

今天的梅雨又大又急,聽說還得下個兩三天。希望陽光快快露臉,讓我的植物重新恢復生機吧。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袖珍美味的五月桃


最初在規劃陽台植物的時候,原本希望能讓陽台呈現自然的四季樣貌,所以考慮了春櫻、夏荷、秋楓、冬梅。但因為大樓樓下就有一片櫻花林,實在不需要在自家陽台錦上添花,因此後來以桃樹作為春天的顏色。沒想到,短短一年之後,這棵美麗的桃樹成為至今菜菜陽台收穫最大、最有成就感的選擇!

原本不期待種植一年就開花的,畢竟一切還在嘗試中,而且小小的盆栽可以提供的養分有限。沒想到,年後三月粉紅桃花就朵朵綻放,帶來充滿生命力的春意,令人也是心花朵朵開哪。





不過,盆栽種植的疑慮仍在心頭,雖然也試過摘花蔬果集中營養,但我還是沒信心讓每朵花都順利成長為果實。還好收桃之路似乎一步步順遂,九成以上的花朵在三月底陸續結為小桃子,這些小桃子還因為太為迷你,常被來訪的友人誤認為梅子。

還好五月過後,迷你的青桃逐漸轉紅,個頭也變大了!雖然仍不及市售的大小,但我們全家都很滿意了!清脆地咬一口,味道相當清甜唷。看看樹上的量,對一個小小的盆栽而言,我忍不著想很開心地大聲說:「今年豐收囉!」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營造一處自我管理的生態農園

春來了,雨落了,許多綠意從泥土裡或枯枝上冒出頭來,又是欣欣向榮一年的開始,自然怎麼可以如此生生不息呢?若是能夠模仿大自然的方式來種植農作,我們是否也能讓農園自己照顧自己,不需太多的人為介入呢?

在樸門永續設計裡,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根據生態學的理論,自然界中的某些元素如果透過適當安排,形成協同效應(synergistic effect),經常能夠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個原理若是用在農園設計裡,就能夠營造出自我管理的農園。

英國的Juan Fran,因為厭倦了鬆土、除草、施肥等辛苦的例行農務,在接觸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之後,開始嘗試協同種植(synergistice growing)。要了解協同種植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土壤。大部分未曾接觸過種植的人,一般都會以為土壤只是靜止的、骯髒的、毫無生命的土地,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土壤充滿了生命,富含了能量的流動。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陸地上的生命來自於海洋,那麼從能量的觀點來看,陸地上的生命更來自於土壤。健康的土壤蓬鬆、涵水,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動物與微生物,各種生命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肥沃了土壤,提供於上生長的植物充沛的養分。野外的健康土壤有95%的養分來自於太陽和大氣。也因此,在自然農法裡進行協同種植的時候,不擾動土壤即成為很關鍵的步驟。不翻耕、不鬆土,盡量避免干擾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和阻礙有機質的累積。(現代科學對於植物與土壤複雜互動的不了解,也是我個人對植物工廠將植物營養簡約化的質疑。)

協同種植有四項規則:
  1. 不干擾也不重壓土壤。
  2. 讓土地自己肥沃自己。
  3. 與根圈(rhizosphere)的共生生物(symbiotic organisms)建立夥伴關係。
  4. 在種植區加上層層的腐植質(humus)。
另外,除了不鬆土之外,協同種植也需要考慮植物的配置和演替。

Juan Fran在開始設計他協同種植的菜園時,主要考量下列三點:千層麵園圃的組成,植物配置的平衡,以及動物的參與。

千層麵園圃的組成

他選擇了身邊可得各式各樣的有機廢棄物如枯枝落葉、廚餘、馬糞、雜草、半腐熟的堆肥等來堆疊出種植區。因為考量施作的時間已是冬末春初,沒有太多分解時間,再考慮Juan最開始想種的作物需要,他決定棕色物質和綠色物質的比例約是3:1,也就是多些已分解或分解中的有機質。最上層使用稻草作為覆蓋物,可減少水份蒸散及保護土壤。

植物配置的平衡

Juan思考自然中植物的平衡配置,在每塊菜圃中設計有33%的根莖類作物,33%的葉菜類,33%的果樹或開花植物和至少一種固氮的豆科植物。並考量每一植物成長所需時間及空間,來規劃位置。

動物的參與

菜園需要動物來控制蟲害,於是Juan在每塊菜圃中至少種植兩種花卉和香草,除了干擾害蟲對食用作物的攻擊,花卉也吸引更多種類的昆蟲,以維持動物生態的多樣性與平衡。

大約一個半月後,Juan的菜園就變得繁茂異常,豆子攀爬在向日葵和玉米上,四周圍繞著萵苣、菠菜、番茄、洋蔥等等多樣作物(Juan的美麗豐饒的菜園照片請連結:http://www.permaculture.co.uk/articles/synergistic-growing)。

Juan採收作物之後,通常直接把根留在原地,分解後的根會釋出維他命、有機酸和醣,不但可以加強周遭作物的免疫力,也能肥沃土壤,莖葉則當做覆蓋物,讓其直接在現地分解成為養料。除了把枯死的作物留在仍在生長的作物旁邊,Juan也將多年生和一年生作物混種,有時候Juan也會噴洒一些堆肥茶(compost tea)。一段時間後,菜圃的土壤就變得非常地健康,結構良好且充滿微生物。

Juan認為,種植並非一項辛苦的工作,而是一種有趣且值得享受的過程。我們需要移除長久以來慣行農業在腦海間刻下的作法,觀察自然,與自然互動,並與之攜手合作,而非對抗自然,於是,我們自然能讓自然為我們工作。

陽台的應用?

陽台的環境比土地嚴苛,除了盆栽土量少,加上乾燥、風大等城市高樓因素,植物的種植更具挑戰性。千層麵園圃的概念在陽台可以使用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一來建立健康的土壤,二來也能善用廚餘。盆栽土壤不夠保水力較差,在風吹日曬下極易缺水,因此覆蓋物更為重要。另外,由於建築結構的關係,陽台內外日照差異大,所以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也需更為細膩,因為栽種面積小,同一陽台其實可以視為單一菜圃來規劃植物種類。我自己會嘗試Juan根莖類、葉菜類和果樹/花卉三分法加上豆科植物的配置。

在動物的部份,由於養分、陽光有限,城市菜園其實是很容易發生病蟲害的,因此即使城市動物種類有限,花卉和香草還是值得嘗試,而且也能美化城市景觀。換一個角度思考,更多的綠意也有助於改善城市動物的生存環境,增加生態多樣性。




*本文為閱讀英國樸門雜誌(permaculture)互利共生的農園種植(synergistic growing)一文之心得摘要。
*文章出處:http://www.permaculture.co.uk/articles/synergistic-growing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小而美才是未來

最近剛從十多年的工作職場退了下來,回家成為全職媽媽。其實這個念頭在心中盤桓許久,但打從出社會後一直有份薪水保障,凡事預先打算的我,總擔心喪失了這份收入,是否同時會失去自我、失去生活重心、失去參與世界的熱情?然後,一個月過去了,雖然我們的小小家庭仍需要審慎考量財務規劃,但彼此的互動多了些,媽媽和寶寶的「黏」結緊了些,平常白天孤單的貓咪瘦了些,外頭樹林裡的芬芳和聲響似乎也強烈了些?

不過,這並不是一篇育兒文或生活分享,我想分享的其實是參與知名社會運動家Satish Kumar小而美論壇的一些啟發。

Satish Kumar是來自印度的和平與環保運動者、學者,與教育家。1963年,20歲的他與夥伴為了表達反核的聲音,特意完全不準備盤纏與食物,從印度徒步至莫斯科、巴黎、倫敦和華盛頓四大核子武力中心,將「和平茶」送給四國領袖。後來定居於英國,創辦小小學校(The Small School)及舒馬克學校(Schumacher College),投身於注重靈性、藝術、技能與學術的全人教育。

關於經濟

在反服貿運動正熾,台灣民主面臨挑戰之際,Satish的來訪有很深的一層意義。關於經濟,Satish說,英文的經濟economy和生態學ecology都有同樣的字根eco,eco源於希臘文,是家的意思;字根 -logy指的是學問,-nomy指的是管理,ecology是關於家的知識,而ecomony便是對家的管理。我們的家是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所以生態學即是地球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相關科學,而經濟就是如何對其管理的知識了。

「若不認識一個家,不了解這一家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不知道他們使用的水源,不清楚這家的文化,那麼,要如何進行管理呢?」Satish問。

因此,國家的經濟也不只是管理貨幣、銀行,或賣多少東西給外國,賺多少錢而已,經濟也應該從國家整體來考量,包含道德倫理、自然生態、社會文化等等價值,而非對其予取予求,然後任其枯竭、崩潰。「從自然中學習。」Satish說,「大自然的生態是包容的、整體且全面的(inclusive, wholeness and holistic),經濟也應該是。」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家庭氣質不同,管理經濟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同的國家針對自己的特性,可以各自發展出小而美而永續(small ,beautiful and sustainable)的經濟模式。

Satish目前任職學校的創辦人舒馬克,是一位英國的經濟學家,他曾於1955年旅行至不丹擔任經濟顧問。然而深入了解不丹之後,他發覺不丹根本不需要西方主流的經濟模式,他們的自己生活得很好。舒馬克後來因此撰寫了「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根據不丹的例子提出佛教經濟學(Buddhist Economics:http://en.wikipedia.org/wiki/Buddhist_economics)。

我對經濟並不是很專業,但Satish對於經濟的看法讓我想起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裡的經濟系統。樸門的經濟策略重視永續(或效益),例如石油經濟生產出來的塑膠袋用過即丟,就沒有月桃編織袋投入的成本少,且可回歸土壤成為養分來得有效益;重視道德,例如不投資污染產業像是核能、石化工業;並強調在地經濟,因為在地經濟比起全球化獨立有彈性,能將財富留在當地,且不容易崩潰。簡單來說,如果購買台灣農人生產的草莓,賺錢的是台灣小農,財富留在台灣;但如果買的是智利進口的蘋果,財富就會流向國外財團。

(更多關於經濟: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49117171787907&set=a.102466636452967.5841.100000688939773&type=1

關於運動

當體制或法律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時候,「衝撞法律(break the law),」Satish說,「並接受後果。」法律應該要反應現狀,當法已不適用,就需要改變。

對應到今日紛紛擾擾的反服貿運動,我認同Satish所說的,也因此,我支持學運(詳細論述就不多談了,網站上討論很多)。不過往內心追溯,我發現自己今日的態度其實並非從反服貿這件事開始,近年來政府的作為,市井小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似乎都在某種困境中掙扎。農人的田被鏟了,公民的家被拆了,新聞裡漫天謊言,生活裡的真實是努力工作斤斤計較還是生活不易。反服貿只是導火線吧,台灣人這些年來的壓力太大了,只好用不停地用小確幸來麻痺自己。

然而,Satish也提醒我們:「我們要對抗的是這個體制,而不是個人。」這讓我發現,周遭親友或多或少都有因對學運持不同看法而大傷感情的事情發生,套句支持服貿網友說的話,學運真是分化人民,破壞民主。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這是我面對不同意見時的態度,而Satish則是說:「歡迎它,這是很好的挑戰,善用它銳化論點,加強溝通。」

面對相反意見,我們總忍不住衍生情緒,不過我們也有理性,客觀闡述論點才能明白溝通。「我們要對抗的是體制,而非個人。」我不斷勉勵自己。

關於教育

Satish認為,現今的教育太注重科學了,忽略了感受與心的教育。人有左右腦,左腦司理性,右腦司感性,兩邊都應該訓練與學習。即使是許多科學家如達爾文、牛頓,其實也都是先直覺地感受到某些想法,設計了實驗,不斷地驗證後才產生了科學。科學不應該是一切,除了智識,我們也需要學習感受與實作。

「學習思考、感受、手作和行走(think, feel, make and walk)。」Satish強調,「人類有慾望、有熱情、有心靈,而這些部分都需要學習。」

(Satish在中興大學的演講中提及教育較多,更多關於教育:http://www.wutong.org.tw/images/CH_version/CH_Activities/CH_SATISH/20140324_Satish_Kumar_holistic_education_full.pdf

小而美好的永續生活

「好好地生活,微小但是美麗的生活。」Satish說。

回應第一段,這就是當初我決定嘗試全職媽媽的主因。在汲汲營營於生活的同時,太過忙碌了,我想念緩緩步行、靜靜沈息的日子。雖然和孩子整天在一起沒有比較輕鬆,但陪孩子慢慢走路,細細觀賞路邊小花,聽見樹梢上清脆鳥鳴,這樣的忙碌好單純。

失去了一份固定收入的日子雖然需要再精打細算一下,但我嘗試藉由建立關係來營造一小小的獨立經濟。建立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在陽台種植多種多年生蔬果,或採集川七等野菜來獲得更多食物;建立人與人的關係,例如成立惜物社團,讓生活用品或資源能夠在不同家庭重複使用,或是和社區媽媽共學,看顧彼此的孩子,也能輪流擁有自己的時間或簡單休息。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裡,我們好容易忘記善待自己、好好生活。許多值得珍惜的事物,像是城市裡擁有傳統窗櫺的古厝,街角知曉社區大小事的柑仔店,和綠油油的稻浪與蛙鳴,總在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世界裡失去了。我們想要全球化,希望台北可以像紐約或巴黎或東京,卻成為不了,最後卻連台北也失去了。我覺得有點哀傷。

然而,Satish卻說,台灣是個小而美的島嶼。或許,還來得及,你得成為你想要看到的改變(You have to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我想要小而美好的生活,我已經行動了,你呢?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來一顆大地的蘋果吧~馬鈴薯

馬鈴薯也算是陽台種植相當容易的作物,尤其家裡常有不小心放到發芽不能吃的馬鈴薯,最適合直接放進土裡,等待下一季的美味!

馬鈴薯喜歡冷涼一點的氣候(好吧,春天不是很適合播種的時節,是看到大嫂隨手扔的發芽馬鈴薯收成了,這麼好種的蔬菜一定要先來介紹一下),通常在秋冬種植,它至少需要半日照的陽光,水份部分只要土壤維持濕潤就可以了。

一顆馬鈴薯有許多芽點,可以視母薯大小切成數份,再埋入約10~15公分的土中即可,非常簡單。盡量使用大且深的容器,如果空間足夠,收成量可達數倍呢!至於何時可以採收呢?大約二至四個月後,待地面上的植株凋萎就可以了。

最近跟朋友學到一個小撇步,當像馬鈴薯或扦插的植物有傷口時,可以將蛋殼搗碎沾在傷口上,減少感染的機會。另外,因為馬鈴薯屬於茄科,要避免和番茄或茄子等其他茄科連作,但可以其他茄科種在一起作為犧牲作物,吸引蟲害到馬鈴薯的綠葉上,雖犧牲了地上的葉片,也還有可能收成地下的馬鈴薯。

雖然馬鈴薯是蔬菜,但我發現其實它也蠻適合作為觀賞植物的,綠油油的一大叢,在蕭瑟的冬天很有生命力的氣息,生長良好的話還會開出小白花。它還是多年生植物,留下一株不收成,凋萎一陣子後還會再次抽芽生長,或也可以收成後留下一顆繼續種植,就能有源源不斷的馬鈴薯囉。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Hugelkulture:善用廢資材的終極設計

前陣子朋友介紹了Hugelkulture,覺得很有興趣,於是小研究了一下,也與大家分享。

Hugelkulture一詞是德文,音為hoogle-culture,是小丘種植,或隆起的種植之意,據說是東歐和德國可能已流傳千年的種植方法。簡單來說,Hugelkulture其實是將倒木和枯枝落葉,以土壤覆蓋,再於其上種植的一種方式,外觀看起來確實就像一座隆起的小丘。那麼,這樣費工的種植法到底有什麼好處?

你曾在森林中漫步嗎?可否看見枯倒的樹木上頭覆滿各種動植物,生機盎然?自然中沒有所謂廢棄物,當枯木倒下,落葉飄下,在泥土地上層層堆疊後,黴菌、真菌、地衣等小生命會逐漸繁衍,落葉枯枝慢慢分解為更多養分,形成肥沃的泥土,滋養更多植物,進而也餵養許多動物。枯倒木也是生態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多年前棲蘭倒木整理作業引起莫大爭議之故。

Hugelkulture之所以符合樸門精神、在許多樸門設計裡被實踐的原因即是在其觀察模擬生態運作的原理,讓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枯枝落葉得以釋放養分,用來種植我們可以食用或應用的植物。感覺很像是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的進階版,也和厚土種植法一樣,施作時需要準備大量材料,並花費許多時間人力,但一旦完成,幾乎不需要什麼照顧與維護。

作法很簡單,如下:

第一層:將較大的樹幹或枯枝堆疊起來:可直接堆疊於地上,或往下挖深再疊。
第二層:覆蓋較細的枝條和落葉。
第三層:覆蓋廚餘或雜草,孔隙也可填滿。
第四層:覆蓋堆肥或糞肥。
第五層:表土或營養的土壤。
第六層:蓋上覆蓋物然後直接種植。

高度沒有一定,端看個人需要和設計,也可以直接在既有的菜圃內施作。因為立即可提供營養,所以Hugelkulture可以做在硬實的土地上,不需等待,可直接種植。

它還有許多好處:
  1. 長時間保水:這裡的長時間可不是一兩個星期或一兩個月,做的好的話可以持續不澆水。原因是枯枝落葉和分解物質形成如海綿般的綿密孔隙,可以抓住大量的水。 
  2. 增加土壤養分:枯枝落葉、雜草、廚餘緩慢分解後,會長期釋放營養,可維持數年。 
  3. 冬季保溫:因分解過程會釋放熱,可延長冬季的種植時間。 
  4. 改善排水:底層的樹幹枯枝孔隙大,利於排水。因此也可以和集水溝渠(swale)設計在一起。
  5. 夠高的話,方便整理和採收。 
  6. 善用有機廢棄物。 
不過,使用的樹種需要注意一下,因為有些樹木含有排斥其他動植物的物質,例如雪松(cedar),用了會有反效果。

另一個重點是,樹木因為含有大量的碳,分解實會耗費氮,因此堆肥層(第四層)最好使用高氮的材料像糞肥。或是前一兩年盡量避免一年生的作物,等之後木頭分解到一個程度再開始栽種。  



 
本文圖片與內容無關喔,Hugelkulture的實際圖片與照片,可連結下列參考資料欣賞~

參考資料: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驚蟄過 春耕始

驚蟄都過了,雖然春雷未響,春雨卻霏霏無絕期,雨水桶又滿了,台北冬季真適合收雨水呀。

不過春天是真的來了。三月桃早已在二月就開得差不多,幾乎每一朵粉紅都成了清脆欲滴的果子,看似豐收可期!


也是適合耕種的季節了,但春寒冷峭依舊,即使是陽台,在戶外還是無法久待,只有趁著晴日空檔趕快種下幾棵佛手瓜,幾日後就攀藤了。

等天氣再放暖些,就要帶豆豆開始認真玩泥土了。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城市修復(City Repair)的先驅~美國波特蘭市(Portland)/ Marisha Auerbach(古巴國際樸門大會分享)

因為想親眼目賭擁有成熟樸門設計與豐富精神的國家,所以決定砸重金前往見識一下古巴的樸門大會,結果當然是不虛此行。那麼接下來希望拜訪的地點是哪裡呢?我決定有機會的話要去看看美國的波特蘭。應該會是比較容易抵達和便宜一點的目標吧,不過,這個大資本主義國家裡的一個城市有什麼特別的呢?

話說哈瓦那的研討會進行到了第三天,長時間不間斷的英語夾雜西班牙語已經令人開始恍神的時候,就是這位波特蘭的小姐Marisha Auerbach讓我醍醐灌頂醒了過來。

Marisha 和她的團隊在自身所居住的波特蘭推廣城市樸門(Urban Permaculture),這裡的城市樸門不是簡單如城市農耕或低碳生活的概念而已,他們的目標是打造有能力渡過石油頂峰期的在地社區 (building local community as a respond to peak oil)。那麼除了開始種東西,還能怎麼做呢?

Marisha 進行城市修復的第一個計畫是Sherett Square。SherrttSquare因為是社區裡重要的十字路口,家家戶戶南來北往都會經過,路旁的人行道意外地變成居民經常聚集的所在。因此居民 向市政府請願,可否打造路口旁的人行道成為居民的聚會空間,卻遭到拒絕,理由是「路口是公共空間,所以沒有人可以使用?!」這句前後矛盾的理由迫使居民轉 而與NPO合作營造他們所希望的社區空間。他們列出的願景如下:

1.    社區不只是一個範圍、幾戶人家,藉由促進和分享重新形塑「社區」的概念。
2.    提供聚會地點並成立鄰里論壇。
3.    提昇社區安全與居住品質。
4.    安全的交通。
5.    重視美感。
6.    提供其他社區可以複製的模式。

這些願景全部和實質地凝聚社區感有關,接著策略開始成形,一些設計和技術才引進來。首先,透過路口後彩繪,吸引駕駛人目光降低車速,保護行人安全,並在街角以自然建築的方式,建造兒童圖書亭、24小時奉茶亭、社區佈告欄,以及兒童遊戲小屋,建造方式主要由周遭居民在週末假日攜手完成。

Sherett Square成功地讓原本危險的路口變身為美麗的聚會點,更多人搬進了這個社區,也促進了社區裡孩子和父母,及社區家庭間的互動。(美麗照片請參考:http://planetrepair.wordpress.com/2011/08/31/share-it-squares-15th-year/

其他很有意思的計畫還包括:

1.    人行道菜園:將原本種植景觀植物的人行道改種食物。
2.    社區貓咪休憩亭:照顧社區動物,手作自然建築貓窩,真是太好命!(圖片請參考下列連結第二張http://vbc.cityrepair.org/index.php?id=260)。
3.    綠色街道計畫:波特蘭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防洪城市,所有的街道旁都有人行道植栽,植栽區不是低於路面,就是有凹槽讓路面逕流流入植栽區。(https://www.portlandoregon.gov/bes/34598
4.    工具圖書館:許多工具如電鑽、圓鋸、釘槍等一般人並不常用,但卻家家戶戶要備一份?如果社區裡有工具圖書館,就能在需要時商借,並有專人指導使用。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波特蘭有幾項傲人的成就,包括自然建築、生態廁所,以及地表淺層灰水管理的合法畫。根據查詢到的資料,目前波特蘭市也仍有200項的城市計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這才是一座走在時代尖端、引領潮流的城市,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

Biochar(生物炭)/ Albert Bates(古巴國際樸門大會分享)

也許很多前輩已經對於生物炭(Biochar)耳熟能詳了,不過我是在古巴上了Albert Bates這位生態村大師的課,才第一次了解生物炭。在此也與還不知道的朋友分享,不過因為僅是上課分享,若有需要更正之處歡迎大家討論指教。

生 物炭在農業歷史上不是什麼新東西,西方科學首度接觸生物炭,是因為科學家發現在亞馬遜原住民長久耕作的地區,並未施灑任何的肥料,土壤肥力卻神奇地一直存在。經過調查之後,發現原來亞馬遜原住民有將農業有機廢棄物在坑裡燃燒,再將灰燼灑在田裡做肥的習慣,這是這個動作,讓亞馬遜土壤裡的養分可以源源不絕。 這些灰燼就是生物炭。

所謂的生物炭,就是將生物質低溫悶燒而成。低溫燜燒指的是不產生火焰的悶燒,就像烤肉時炭火表面熾紅燃燒的那種,溫度大約在攝氏400~500度左右。亞馬遜原住民的作法是埋在土裡燃燒。

生物炭由於有許多的孔隙,因此就像珊瑚礁會居住多樣的生命一樣,會有許多微生物棲居其中,包括固氮菌。也能吸附許多養分、涵養水份,所以才能改善土壤健康。有一些研究甚至嘗試利用生物炭來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總而言之,生物炭大約有下列好處:

1.       固碳:炭化作用會固定大量碳元素,有利減少溢失到大氣的二氧化碳。
2.       改良土壤:吸附營養減少養分流失、中和酸性土壤、活化土壤生態。根據許多試驗,作物生長狀況真的有差異,可以上網google,有許多照片分享。
3.       涵養並淨化水質:因其多孔隙的特性。
4.       淨化空氣:可作為生態建築的塗料,可吸附濕氣、改善室內空氣(大概類似竹碳的效果)。
5.       減少有機廢棄物:可利用稻殼、稻桿等農業廢棄物來製作。
6.       碳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也能再利用來煮食、暖房,或甚至發電。

生物炭聽起來很神奇,不過其特質與對土壤的好處會與製作的原料、溫度,和施灑的土壤性質有關。

Albert Bates老師最近出的書有興趣也可以參考一下:BiocharSolution http://www.amazon.com/The-Biochar-Solution-Farming-Climate/dp/0865716773

另外,他也是生態村領域的大師,雖然這次沒有聽到他這方面很多的分享,也可以上網了解一下。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也是裝蒜的蕗蕎

霧雨的春日拜訪了在宜蘭耕種的友人文獻,除了購得古樸溫暖的火爐火烘之外,還獲贈一箱蔬菜,外加一大把蕗蕎。

蕗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留下鱗莖,就能不斷地生長。更重要的是,我好愛醃漬蕗蕎的味道啊!聽說也是營養豐富的養生聖品,我的陽台當然不能缺少這一味囉!

種植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將鱗莖根鬚剪下,種下土裡,自然會生長繁衍,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則是蔥科的蕗蕎需要良好的日照與排水,且較怕高溫,夏天不適合栽種。

好期待收成呀!!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大人的滋味:蔴薏

來源:新店種苗店購自中部
收種日期:2013年11月,第一代
種植方法:直接撒播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交換種子唷~

蔴薏是記憶中充滿夏季氣息的家鄉菜,暑熱裡冰箱總有冰冰涼涼的一大鍋。青翠的綠葉羹裡還有營養豐富的地瓜和小魚干,喝下肚時清涼順口消暑氣,家裡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愛吃。

不過蔴薏帶著苦味的口感我不太愛,總是只挑甜甜的黃地瓜吃。自己種、自己煮過之後才比較敢吃,滑順的口感像絲綢般溜入喉嚨,苦味不如記憶中重,不知是否是因為長大了的關係 XD。

蔴薏羹是手工菜,製作有點費時。摘取嫩葉後要剔除較粗的葉梗纖維,然後在清水中搓揉去掉苦味,再和地瓜魚乾一起煮。若是產量多,剔除葉梗的工序不但耗時手還會痛。上次收成時,不過一小堆就和阿寶兩人對坐剔了一個多小時。若不嫌麻煩,蔴薏羹還蠻能促進夫妻相處,是苦後回干的大人的滋味。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陽台上的高山高麗菜

去年深秋時就興致勃勃地種下許多十字花科蔬菜,沒想到將近三個月後,長得最好的高麗菜大約只比一個拳頭大,不知是今年冬天過於冷冽?還是陽光不夠?還是盆栽高麗菜有其限制(朋友說盆栽太小可能不夠其根系伸展)?

時至初春,天氣漸暖,為了在開花前還吃得到,菜菜陽台的高山高麗菜終於得收成了。

它跟一個月前的個頭還是差不多,剖開一看,包葉包得很緊密,包得很硬,阿寶說像是麵包沒發一樣。

下回冬天換個大點的盆栽試試看。(也忘記拍的剖面來看看....)

好滋味好容易的野菜~川七

從開始在公寓種菜至今,我發現最適合陽台的蔬菜應該是川七吧,好種、好吃、好移植。

截一段老根埋進土裡,從此將擺脫不了它,像雜草一樣除也除不完。川七不需要太多陽光(太陽太大反而見光死,長不好),缺乏日照的陽台是它最好的歸宿。收一盤炒個麻油,外頭餐廳隨便也得100。

唯一的缺點就是一大籃炒起來只有一小盤,但這也是都市空間裡的難處,每樣東西都沒辦法收成太多。後來發現何不川七一點點、紅鳳菜一點點、皇宮菜一點點炒成大雜燴,份量和營養也滿點!

有機會試試吧。
颱風天雨水嘩啦啦,可以洗的都洗了,一桶桶沖馬桶,雨水還是一直溢出來呀~~雨水桶大一點就好了~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人住公寓 蚯蚓也來住公寓

學到一招用蒸籠做蚯蚓堆肥,蒸籠可大可小,人住公寓,蚯蚓也住公寓! 

大約一兩天的廚餘平鋪一層,然後用我和阿豆散步時撿的落葉蓋一層,調和碳氮比。 蚯蚓堆肥速度快,夏天一兩個禮拜廚餘就都不見了,減少氣味和蟲蠅產生的機率。不過冬天天氣冷,一兩個月可能都尚未完熟,只好追加一層。

液肥會積在底層,懶得做水龍頭了,就定期把液肥倒出來,順便清一清淹在裡面的水虻幼蟲。較下層的堆會呈現比較濕的狀況,就要了些咖啡渣灑進去,聽說蚯蚓很喜歡,也減少一些厭氧發酵的氣味。

阿豆會說:「蚯蚓好可愛!」呢,雖然媽媽還是只能用筷子夾....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雨水雨水在我家

每一戶人家家裡都有水,也一定要有水。水,在生活中雖然重要,但好像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不過,水在我們家有點不太一樣,因為媽媽愛種東西,爸爸愛養魚。另外,在台灣幾乎是集中供應的單一水源,基於不想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心理,我們決定花一筆小錢把雨水回收系統建立起來。

雨水回收系統聽起來好像很了不起,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找到一處可以匯流雨水的平面,再設計管線接到想使用的地點即可。其中一些眉眉角角的小技術,則視使用目的而有所應用,必備的可能是防止蚊蟲滋生的防紋網,其他像過濾或架高,就端看雨水是否要用來飲用、沖馬桶或洗衣而定。 


Peter送我一 個之前他們用的250公升水桶,加上拆除前屋主的三角形按摩浴缸,考量用來洗衣、澆灌、玩耍等用途,我們決定以窄窄但長長的雨遮將雨水收集在架高的水桶裡,水桶下方放置洗衣機,讓水能藉由重力直接流入。浴缸就位於洗衣機旁,接收雨水桶的溢流水,如此一來可留住的雨水更多,也讓我們的陽台環境更多樣有趣!

這比別人多了一點點的水,讓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早上剛起床爸爸和豆豆總是搶著要去餵魚,看著小魚兒爭先恐後地搶著吃飯讓豆豆樂不可支,拿著他的小澆花瓶舀水時還會跟魚兒說「借過!」。爸爸除了早上餵魚,晚上回家後也三不五時地黏在池子旁看看魚蝦的健康狀況,小鬥魚出生時大大地開心了一番,被吃到一隻不剩只好重重地嘆息,想想怎樣的下一步可以讓浴缸生態更「永續,」後來還興致盎然地增加魚菜共生,多種了一叢空心菜。媽媽比較關心雨水桶裡有沒有水,夠不夠洗衣服,怎樣再開發水源或讓盆栽更保水。

這比別人多了一點點的水,也讓我們對於有限的水更敏感。其實夏日午後一場暴雨,就能讓250公 升的水桶滿溢,足夠洗衣機洗個兩三回合;颱風天的雨更是源源不絕,我們會趕緊將家裡可以洗的東西通通洗一輪,與一般人晴天洗衣反其道而行。沒有午後雷陣雨的夏天就是長長的旱季,此時的用水就是能省則省,努力不要使用到自來水。


在公寓樓房裡設置雨水回收比起平房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與問題。一 是陽台通常較小,較難容納太大或太多的水桶,因此有機會再選擇時,我們就特地挑選空間足夠、有潛力的地方。再來實際操作後也發現,即使水桶位置較高,但水位少於一個程度,就無法驅動我們特選的省水滾筒洗衣機運轉,即便水量還夠。三......,大概除了我覺得水一直不夠用之外,公寓型的雨水回收好像也沒有 什麼其他困難了,剩下的只有不嫌麻煩的決心和因地制宜發揮想像力的設計而已吧

喔,對了,那雨水到底夠不夠乾淨,能不能洗衣呢?其實雨水本身是相當乾淨的,有問題的是空氣中的污染物。為了全家大小的健康,我也有特別再求證過,根據諮詢看守台灣協會專家的結果,一般來說空氣污染藉由皮膚吸收的量有限;二來,也可以設計簡單過濾管,略掉前幾分鐘洗空氣、洗屋簷雨遮的雨水,就能更安心。我家過濾掉的前段水都進到生態池了,真有狀況,小魚兒應該會 事先通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