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elkulture一詞是德文,音為hoogle-culture,是小丘種植,或隆起的種植之意,據說是東歐和德國可能已流傳千年的種植方法。簡單來說,Hugelkulture其實是將倒木和枯枝落葉,以土壤覆蓋,再於其上種植的一種方式,外觀看起來確實就像一座隆起的小丘。那麼,這樣費工的種植法到底有什麼好處?
你曾在森林中漫步嗎?可否看見枯倒的樹木上頭覆滿各種動植物,生機盎然?自然中沒有所謂廢棄物,當枯木倒下,落葉飄下,在泥土地上層層堆疊後,黴菌、真菌、地衣等小生命會逐漸繁衍,落葉枯枝慢慢分解為更多養分,形成肥沃的泥土,滋養更多植物,進而也餵養許多動物。枯倒木也是生態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多年前棲蘭倒木整理作業引起莫大爭議之故。
Hugelkulture之所以符合樸門精神、在許多樸門設計裡被實踐的原因即是在其觀察模擬生態運作的原理,讓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枯枝落葉得以釋放養分,用來種植我們可以食用或應用的植物。感覺很像是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的進階版,也和厚土種植法一樣,施作時需要準備大量材料,並花費許多時間人力,但一旦完成,幾乎不需要什麼照顧與維護。
作法很簡單,如下:
第一層:將較大的樹幹或枯枝堆疊起來:可直接堆疊於地上,或往下挖深再疊。
第二層:覆蓋較細的枝條和落葉。
第三層:覆蓋廚餘或雜草,孔隙也可填滿。
第四層:覆蓋堆肥或糞肥。
第五層:表土或營養的土壤。
第六層:蓋上覆蓋物然後直接種植。
高度沒有一定,端看個人需要和設計,也可以直接在既有的菜圃內施作。因為立即可提供營養,所以Hugelkulture可以做在硬實的土地上,不需等待,可直接種植。
它還有許多好處:
- 長時間保水:這裡的長時間可不是一兩個星期或一兩個月,做的好的話可以持續不澆水。原因是枯枝落葉和分解物質形成如海綿般的綿密孔隙,可以抓住大量的水。
- 增加土壤養分:枯枝落葉、雜草、廚餘緩慢分解後,會長期釋放營養,可維持數年。
- 冬季保溫:因分解過程會釋放熱,可延長冬季的種植時間。
- 改善排水:底層的樹幹枯枝孔隙大,利於排水。因此也可以和集水溝渠(swale)設計在一起。
- 夠高的話,方便整理和採收。
- 善用有機廢棄物。
另一個重點是,樹木因為含有大量的碳,分解實會耗費氮,因此堆肥層(第四層)最好使用高氮的材料像糞肥。或是前一兩年盡量避免一年生的作物,等之後木頭分解到一個程度再開始栽種。
本文圖片與內容無關喔,Hugelkulture的實際圖片與照片,可連結下列參考資料欣賞~
參考資料:
http://permaculturenews.org/2010/08/03/the-art-and-science-of-making-a-hugelkultur-bed-transforming-woody-debris-into-a-garden-resource/
http://garden-future.eu/node/135
http://garden-future.eu/node/1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