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20151124江湖日誌-淨水池植物

基地的水路系統尚未完成,目前還有兩道蜿蜒的草溝、淨水的礫石和植物都還沒到位。前陣子先和江湖夥伴到友人農場取些水生植物,希望至少植物可以開始成長蔓延了。當天獲得的好植物有鳶尾花、荸薺、矮紙莎草、水竹芋和培地茅,未來還希望加入香蒲、水芙蓉和布袋蓮等植物。


鳶尾花

梵谷名畫中的鳶尾花,會開出優雅的紫色花朵,是我最喜歡的植物之一。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根莖匍匐多節,原產於巴西,因此喜愛溫暖潮溼的氣候,適合台灣種植。可兼具淨水與美觀功能。計畫種植於第一淨水池與生態池。


荸薺

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水生草本,挺水植物,地下有匍匐莖。不確定此種是否可食,可食種類(甜荸薺)先端會膨大為球莖,就是市場上常見,白色,煮火鍋常常吃的部份。也喜歡溫暖潮溼,不耐寒。

根據資料對優養化的池水有極佳的淨水作用,吸收氮、磷能力很強。不過因為可能可食,計畫種於水質較佳的第三淨水池和生態池,因為需要採收,不能種太深。 






日本紙莎草

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高挺堅韌的挺水植物,特徵是莖剖面為三角形,生長在熱帶、亞熱帶。莎草還有許多種類,例如植株較大的埃及紙莎草、碎米莎草等等,其根系除了可以淨化水質,增加水中泥沙沈降,還能聚集微生物。

種第一池感覺不錯。







水竹芋

竹芋科水美焦屬,原產於美國南部沼澤。其實是大型水生觀賞植物,開花時很美,一樣是水生植物,應該還是有淨水功能吧。而且植株巨大,非常適合野生動物棲息隱藏。

同樣地,水竹芋也是擁有會蔓延擴散的地下匍匐莖,據說和布袋蓮類似也容易侵入河道。不過總之水生植物都是要定期管理的。

種第一池。







照片來源:http://kplant.biodiv.tw.htm
培地茅

培地茅其實不是水生植物。禾本科常綠多年生草本 ,有其強的抗逆境和適應能力,生長快速又根系發達,叢生不會四處蔓延,是水土保持、作為綠色圍籬的最佳植物!之前嘗試為其分株就知道它的根是如何地緊密結合。還能砍下作為覆蓋物,是很好用的植物。

將種在邊陲需要護坡以及與鄰田緩衝處。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公寓陽台嗡嗡嗡


蜂巢要時時檢查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開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惰蟲。

這是阿豆最近常常掛在嘴上哼唱的曲子,是我為了教他唱歌,從塵封的記憶底層挖出來的。想必我也是很小就學會了吧!這耳熟能響、朗朗上口的歌詞,相信輕易地就能從許多人的腦袋裡浮現,但我最近才「讀懂」其中的意涵,突然認真地想知道作者是誰,看來他可是蜜蜂的專家呢! 

我想學養峰好久了!過去三年我竭盡所能地用蔬果植物打造陽台生態,動物有堆肥裡的蚯蚓,魚缸裡的魚,但總覺得生態系還缺了許多角,陽台似乎仍有潛力產出些什麼。左思右想,對了!養蜂好像是不錯的選擇。剛好獲得松山社大開辦養蜂課的訊息,我深知這樣的課程最近都是秒殺,阿豆幼稚園一下課我立馬拖著他直奔松山社大報名(不知是否是故意設門檻,一定需要現場報名),終於有機會認識養蜂了。

短短六堂課之後,雖然學習有限,但我確實對蜜蜂深入認識許多。上課前只會唱嗡嗡嗡,上課後就知道作者是專家!大家一起勤做工,述說蜜蜂是團結合作的社會性昆蟲;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外勤蜂勤奮採蜜,日出即起日落方息;天暖花開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冬天蜜源減少,必須仰賴春夏所存的蜜過冬簡短幾句的歌詞就幾乎詮釋了蜜蜂的特性。

腳上裹著花粉團的蜜蜂,要把花粉儲存進蜂巢內。超可愛!
課程中,老師希望我們不只是學習到技術,更重要的是了解蜜蜂、蜂類在生態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老師提到近年發生的蜜蜂消失事件,被美國形容為「駭人聽聞」,愛因斯坦也說「蜜蜂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就是因為地球上一旦少了蜜蜂為植物授粉,農業即會面臨崩潰。然而,諷刺的是,蜜蜂消失似乎就是因為慣行農業過度使用化學農藥所致。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沾滿各種昆蟲包含寄生蜂的黏蟲紙,那是中國茶園希望以友善環境、不噴洒農藥的方式去除害蟲,殊不知所黏到的寄生蜂,正是會寄生在害蟲身上,控制害蟲數量的益蟲。樸門創始人比爾莫立森說:「不是蝸牛太多,是鴨子太少。」自然界不會區分害蟲益蟲、蔬菜雜草,重點從來就是生態是否平衡。

很令人興奮的是除了講課之外,這次課程還搭配實習,每一組都負責照顧一箱蜂巢,每次上課都必須檢查蜂群健康、育幼和採蜜狀況。也因為有真正地接觸到蜜蜂,我終於知道蜜蜂真的很溫馴,不隨便叮人,除非當天風大雨大,蜜蜂心情不好,或是感受到嚴重的威脅。蜜蜂叮人是要付出生命代 價的,牠的螫針有倒鉤,叮人後連毒腺、毒囊都會拖出體外而死亡。因此,整整五堂課都沒有人被叮,前三堂因為天氣好,我連頭罩都沒帶一樣安然無事。最後一堂有位同學終於被叮了,因為他的指頭不小心壓住了一隻蜂,他說就像被針扎一下而已,但那隻蜜蜂的毒囊很明顯地留在他手上,然後死去了。

現在我很享受看著蜜蜂在花朵裡鑽來鑽去,一來是我知道牠正在進行大自然所賦予非常重要的工作,二來牠雙腳的花粉籃裡各裹著 一坨大大的黃色花粉,實在是可愛極了!接下來,我將嘗試幫蜜蜂建造一個房間,邀請牠們來與我們同住,與我們共享牠們所釀的蜂蜜。養蜂課雖然結束了,但我的學習才正要開始。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20151106田間記錄:蝸牛去哪裡?

覆蓋物下非常適合棲息蝸牛。
秋天,又是種植的忙碌季節,趁著天晴的時候趕快播下種子、種下新苗。

去年嘗試許多高麗菜,全數被蝸牛吃光光。因為沒有辦法時時看護,忌避的同伴作物又還小,本來今年放棄高麗菜,想種點可以順利長大的,但在苗店看到高麗菜苗,忍不住又興起挑戰之心。

去年第一次在田地上種菜,嘗試許多樸門理念的作法,像是除下雜草就現地作為覆蓋物、使用同伴作物沒特別除去蝸牛等等,但發現實際執行會有許多小細節需要考量。例如鴨跖草不適合覆蓋,會在看不見之處肆意蔓延;另外就是多雨的台北,覆蓋物下真是蝸牛的天堂,潮溼、可躲避烈日,附近還有吃到飽餐廳!

今年調整了一些作法,盡量除去鴨跖草,對於蝸牛,果不其然在幾天的陰雨之後,高麗菜挑戰者又被吃掉了。看到蝸牛我想還是撿一隻算一隻。剛好隔壁新來的地主養了許多紅面番鴨,我看看桶子裡的蝸牛,就把牠們扔給番鴨了。

天上掉下來的蝸牛在番鴨群裡掀起了一陣騷動。我不敢先把蝸牛弄破,本來還想直接丟過去,鴨子是否吃得下呢?沒想到一隻搶得先機的鴨子,在我面前用牠上下扁扁的嘴趴茲趴茲就把蝸牛弄碎,享受了一頓珍饈。

隔壁田種菜的小姐,看我引起鴨子一陣騷動,問我丟了什麼給牠們吃。「蝸牛。」我說。

「啊!」小姐輕輕地驚呼了一聲。晚點她也撿了幾隻蝸牛,經過我的時候,對我說:「蝸牛可以丟去後山。」

「牠們不會爬回來嗎?」我心想,不過,後來我就沒在她面前丟蝸牛了。雖然蝸牛吃蔬菜、鴨子吃蝸牛都是很天經地義的事,不過以後還是沒人再丟好了。

小小一塊田,有許多學習。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CP最高的陽台蔬菜--韭菜

前陣子秋陽和煦,陽台上一叢韭菜又欣欣向榮、茂盛無比了。當初種植韭菜,就是看上它多年生,可多次採收,蟲蟲不愛吃,且小小一盆可以生長一大叢,足夠一次煮食的量。我們家陽台日照充足,適合喜愛常日照的韭菜,雖然樓高風大,但韭菜不怕風,常被種植在濱海地區。

韭菜,根本就是為了高樓陽台而生的嘛!

我們家的韭菜已經邁入第三年,生長還是非常旺盛。我發現雖說韭菜耐熱耐寒,但水份多會比較清脆好吃。另外,雖然蟲害少,炎炎夏日還是曾遭受黑色蚜蟲的攻擊。所幸剪除讓它重新生長之後(仗著韭菜強健的生命力,毫不考慮豪氣地第一次剃光光!),病害就不再發生了。

收了一束綠油油的新鮮韭菜,趕快請孤狗大神肆教各種韭菜料理,下飯的韭菜肉末?煮過了,清爽的單炒韭菜?也煮過了。啊,阿豆最愛吃餅,今晚就來一份韭菜煎餅好了。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20151028江湖日誌:菜園建置

還是覺得鎖眼方便,所以就直接在走道旁弄了三個鎖眼,用的材料包括隔壁鄰居提供的愛心園磚和江湖的石頭和碎磚。走道左側仍保有黑輪媽媽的菜畦和一個香蕉圈(回收菜園有機廢棄物用)。還有許多空間需要慢慢處理,光靠一兩人的人力無法一次全面完成,真是累斃了!


種植當然還是厚土,正值秋天最好的種植季節,雖然江湖土養得不錯,但多點養分還是好。剛好亭子協力行動產出許多廚餘,正好派上用場。沒力氣收集和處理厚紙 板了,就用江湖最多的香蕉葉來厚土。這兩天秋老虎兇得很,剛除下的野草曬乾後成為最好的覆蓋物(還是盡量去除鴨跖草了)。


提供菜園水源的泡腳池,不對,是取水池,今天做了一點改善工程,並挖好了連接第三過濾池的水道。接下來要看看水滿時流動情形如何,希望是ok的。在取水池南邊約略沿著等高線做了集水溝渠,並種上香蕉和芋頭,主要是希望攔截南邊較高處流下來的水,盡可能地滲入菜園土壤。

好了,今天挖了一整天,腰酸背痛,但很有圖面設計執行完成的成就感。一切都是學習。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什麼是食物森林?

森林有許多生態功能
最近「食物森林」非常火紅,雙北的都市農耕要打造食物森林,食安問題連環爆要推廣食物森林,還有食物森林設計比賽!看到這麼多食物森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心裡覺得好像哪裡有點矛盾,也發現在上完課之後,我好像就沒有仔細思考過食物森林這件事。到底食物森林是什麼呢?食物森林像不像雨後春筍呢?

森林的定義是什麼呢?根據我做的一點小研究,「森林」是指林木密集之處,並含括依附這些林木生存的動植物和在林木間發生的各種生態作用。因此,森林是一個複雜的生物社會,為所謂的「森林生態系」。而且,森林所在之處土壤多半較為貧瘠,其實,發展成熟的森林生態系生產力並不高。

食物森林(Food Forest),顧名思義就是一座生產食物的森林,一座以可食樹木(果樹及堅果樹)為主體,加上活躍其間的各種其他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森林的樣貌在不同氣候也不一樣,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森林除了高大的樹冠樹木,也有豐富的林下灌木和地被植物,台灣的食物森林當然也適合如此多層次的植物族群設計,以台灣肥沃的土壤和宜人的氣候,可以盡量在單位面積上以堆疊的方式生產最大量的食物。

不過,森林是經過演替而來的,食物森林也應該是。你見過都市空地裡長滿咸豐草、芒草等野草和血桐、構樹等雜木嗎?它們都是開墾土地的先驅植物,在先驅植物攻城掠地改善土壤後,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多年後會逐漸為其他樹種與植物所汰換,逐漸演變成極盛相、成熟的森林。食物森林則是在人為的設計和汰換下,加速演替所形成的森林,但仍然需要時間演替,可能是數年的時間。

可食地景需要演替才會形成食物森林
我自己以前常常會說:「森林需要澆灌嗎?不需要!所以只要打造一座食物森林,就可以不用照顧、不費力地獲得食物。」後來我發現這不完全是對的。如之前所提,成熟的森林生產力並不高。或許不需要經常澆灌,但要維持有生產力的森林,適度的人為介入是需要的(但要怎樣的介入,就和不同氣候、不同林相的食物森林有關了)。食物森林不是什麼新名詞,它之前只是沒有名字而已。世界各地有許多古老的食物森林如在巴里島、越南、印度,其實都是有數百年人為管理歷史的森林。

所以,食物森林會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種植,可以發揮森林擁有的各種生態功能;食物森林的營造需要時間,而且是數年的時間,無法一蹴可幾,無法像雨後春筍;如同森林一般,食物森林應有生物(包含動植物)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在生物多樣性較低的都市,尤其是屋頂或盆栽種植,我覺得食物森林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更費心的營造。串連多個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考量生態廊道的規劃,或許,都市生態系的食物森林也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向大自然學設計
  2. 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20151016田間記錄

邁入小菜園耕種的第二年,對這一小方土地有越來越多的了解。首先,鴨跖草不能留。

去年將雜草割下後,都直接放置地上做厚土,然後,生命力強韌的鴨跖草,只要有一小小段的莖節,即使在覆蓋之下仍能殘存並蔓延,當尋覓到有一小小亮光的空隙處,就會一鼓作氣穿越,展開雙葉迎向陽光!我實在不得不佩服它的生命力,但它會密密麻麻佈滿土壤,吸取養分和水份。去年得到教訓,今年得需要清除它。

我想是不可能徹底根除的,但沒關係,我只需要鴨跖草留一小塊空間給我的作物就行。在種植的孔穴裡,將覆蓋物下看得到的根莖一一抽除,精細緩慢的作業像是在手工藝一般......。

今年配合可得資源和可用時間的多寡,我簡化了厚土種植的流程。先以廚餘填覆田地後,以香蕉葉先行覆蓋(類似瓦楞紙的功用),上頭再順便除草並覆蓋於上(抽除鴨跖草),降低廚餘分解的異味。此次先不種植,只是消耗家中廚餘,並清除野草準備冬季種植。

待菜苗準備妥當,廚餘也分解了一段時日,上頭的野草也乾枯了,此時再種植菜苗或種子。去年野草尚未乾枯我就種下去了,遇到的問題是後來分不太清楚長出來的是菜還是草!!當然近看知道,但遠看很容易不小心誤傷了小苗。

今天花了一整個上午種田菜根和洋蔥,去年收成很小顆,希望這次有機會大顆一點。目前為止還種了馬鈴薯、紅白蘿蔔、四季豆。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151007江湖日誌:水路設計

兩年前開始參與江湖的設計,到今天開始規劃水路,覺得好像應該來記錄一下。

原本應是需要全面了解基地,再進行設計,但由於江湖在桃園,無法長時間觀察,只能靠黑輪的訊息。因此匆促先依據手上有的資料和對基地的粗淺了解先行設計,後來有些為調整,但目前為止還算是依照規劃進行。因為是第一個整體設計案,其實也是邊做邊學。

最近的水路設計,大大小小總共規劃的五個池,主因是江湖使用的是南崁溪的水,水圳又流經都市和眾多慣行農田,對水質很沒有信心。其實應該先驗水質,但時間上有點趕,就直接給它畫下去了。

五個池裡有三個淨水池,一個菜園儲水池,和最後最大的生態池。水的流動是一項挑戰,因為農田水圳不一定時常有足夠量的水。不過目前看來第三池可以蓄積一定量的雨水,昨天生態池(第五池)挖深的時候,也有水開始冒出來,我的猜測是原本是水稻和蓮花田的江湖基地底部有一定量的黏土,只要讓水有機會下滲,可能會在黏土層上頭滲流。如果是這樣的話,雨水被留下來了,是好事!

也因為有足夠的黏土層,應該使用老祖先的方法透過晶化作用就能形成不錯的不透水層。現在的功課是要想一下水位控制,例如連通管原理的應用。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20150923田間記錄

我還是喜歡綠意多一點的菜園。
酷夏的暑熱和蘇迪樂摧殘之後,園子裡的工作停了好一陣子。九月種植季節又到了,也該開始整理了。

一個多月來野草早長到腰部,草長得夠厚,底下的土壤仍濕潤,還藏了許多蝸牛。將家裡廚餘帶來直接使用香蕉葉和割下來的野草做厚土,順便把紅蘿蔔、白蘿蔔和薑種下。都是有點久的種子了,不曉得苗長不長得出來,種子不能省著用,過期就不發苗了,或苗也不健康所謂保種就是要不斷地種下去,是很有道理的。

鄰田裡一根野草也沒有,連草都長不起來,菜會長得好嗎?說歸說,我自己也還沒種好,沒得證明。

一直在想覆蓋物的事。覆蓋物要幫忙植物的是保存濕度吧,有的植物喜歡濕潤的氣候土壤,有的植物喜歡乾燥一點的,所以要不要覆蓋物、蓋多少,其實都要看種什麼吧......。每一種植物特性都要了解,好大一門學問哪!

今天又見到阿伯了,他看著我的田說:「沒種什麼東西啊.....。」我不好意思地笑笑:「ㄟ,被颱風掃掉了啦。」在他心裡,我是不是浪費了他的良田呢?

阿伯,我在學習,我會努力的啦~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有朋自遠方來

雖然資源不是很多,但為了更了解樸門的世界,前兩年硬是去了一趟古巴和澳洲。在古巴參與國際樸門大會,在澳洲則深入拜訪樸門農場/生活聚落,收穫很多,更重要的是連結了許多朋友。

近來一個月恰巧有三位朋友難得來訪,簡單做個記錄。

這座密集的後院食物森林的主人,Mary Stringer,是墨爾本Banyule地區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的發起人之一。她在一場英國轉型城鎮發起人Ben Brangwyn的演說過後,深切感受到社區因應氣候變遷的急迫性,於是也在自己的社區開始推展轉型城鎮運動。

除了在家營造自給自足的可食地景,Mary說,轉型城鎮最重要的是社區增能的工作,而這部份也是她最擅長的地方。


Ricardo是在古巴國際樸門大會認識的朋友,來自對我來說陌生又浪漫的哥倫比亞,是我唯一認識的南美人。

Ricardo有著一種我欣羨的人生樣貌,因為熱愛自然,他一直以一種簡樸的方式遊走世界,並在許多樸門農場實作體驗。看著他在臉書上一張張穿越林間瀑布、攀登高山巨岩、結交各地朋友的照片,雖然西班牙文我一點兒也不懂,但透過這些畫面還是令我感受到世界的遼闊。

這並不是說我不滿意現在的生活,看著Ricardo坐在我家陽台遠望山巒,說他可以在這兒坐上好幾個小時的時候,我知道我們有些部分是相似的。只是除此之外,不同的背景、個性、成長過程讓我們有了各自的選擇,而來到彼此現在的地方。

但我們竟然還是相逢相識了,朋友就是我們的另一扇窗,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約一個月前,突然收到來自墨爾本La Trobe大學的老師Ben Habib的來信,說透過共同友人的穿針引線,希望路過台灣時能與我們聊聊。雖然剛開始有點不曉得從何聊起,不過抱著認識新朋友的心情,於是約約就碰頭了。

Ben的研究領域是亞洲關係,尤其是東亞,因此他經常往來中國、韓國等地,甚至北韓都去過幾次。倒是台灣他只來過兩次。在接觸過樸門之後,因為嫻熟社會經濟學,他將焦點放在社會性樸門。來台灣之前他剛從首爾飛來,也在當地協助一處永續教育中心的設立。

另外,Ben也參與Permaculture's Next Big Step計畫,他說這個計畫是2013年在古巴樸門大會中發起的(大會裡有太多活動同時進行了,我竟然不知道!), 主要目的是希望促進全球樸門實踐者的連結。

「朋友就是我們的另一扇窗,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忍不住想再重複一遍。透過各式各樣的朋友,我知道生活方式不只一種,生命態度不只一種,一個轉念,人生旅途就會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20150624田間記錄--野草調查

既然說要多點觀察就事不宜遲,就開始著手記錄菜畦上的野草吧。

 鴨跖草

菜畦上長得滿滿都是,拔除下來只要留有一小節,非常迅速地春風吹又生。也常常在其他野地裡見到,但相關資訊卻難找,搜尋「台灣常見野草」不見其蹤,真奇怪?

鴨跖草只是通稱,其下還有許多種類如耳葉鴨跖草、竹仔菜等等,需要觀察花的形態才有辦法辨識。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據其強健的生命力,至少我的菜畦上應該是多年生匍匐草本。

性喜高溫、潮溼環境,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常見。

是說也不一定要清除掉它,鴨跖草匍匐的特性,可視做覆蓋物植物看看。


克非亞草

歸化的外來植物,原產於墨西哥。莖上有腺毛,會黏住小蟲,是廣義的食蟲植物(意思是抓牠但不吃牠)。也被歸類為水生植物。

找到的資料就這些,既然會吃蟲,就多留一些吧。










兩耳草

台灣原產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有很強韌的匍匐走莖。是餵食牛羊很好的草料,可惜沒養牛羊。但也是水土保持很好的草種,割下平鋪即可。

看來是好物。










葉下珠

一年生草本,羽狀複葉,因果實長在葉下而得名,很像含羞草。喜溫暖土壤,種子多,耐蔭力強,根系發達,是強勁的野草。

但我發現它們並不會一叢叢生長,只要定期清除應該還好。








原本想看看是否能從野草生態看出土壤狀態,結果資訊不多。目前得到的結論是至少菜園的土算濕潤,應該是覆蓋物的功勞。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20150615 田間記錄

秋葵和地瓜葉。
耕耘這塊菜園三季了,發現田土實在真的是不肥沃,忍不住還是偷空迅速做了兩次小小的厚土種植。在加上嘗試許多植物後,感覺菜園慢慢有一個模樣、有一點產出了,終於!

最近雨一直下,梅雨結束後,這陣子是午後雷陣雨。下雨對種植是好事(對收雨水也是!),但沒做厚土的地方野草拚命長,大概一個禮拜不見就能長到膝蓋一般高。今天阿豆去小可家玩,也只能認真除草一小時而已。

專心農務也是可以認真思考許多事的時候。每每手上重複俐落割草時,我不斷想起洪葛蘭說的,相較起輸入(input),耕種其實更多重點在輸出(output),正如我不停地移除雜草,不過我就地就當做覆蓋物使用掉了(output=input)。

一小時只除掉約一半的草,重點在有作物的區域。看著剩下雜草叢生的田地,我突然想,不如留下一塊一點兒也不除看看?看看完全不動它時的自然演化是什麼?我要去管理它,是不是了解它原來的樣子會更知道如何著手?

在梅里朵拉的時候,我體驗到與其說樸門是人主動的生態化設計,不如說是將人為影響放在適切的位置,其餘的讓自然做功,就像北美印地安人放火燃燒草原,方使草原生產力生生不息一樣。這樣的說法不知適不適合。
玉米和仙草。

三個季節以來的除草,我發現野草種類的改變,雖然菜園周遭人為因素多,但野放一塊來做長期觀察應該蠻有趣。

最後講一則豆豆的笑話。話說有一晚我們到菜園附近的廣興大橋散步,三人一起走過橋吹風,橋底下水流黑漆漆的。閒聊時我跟阿豆說:「今天爸爸幫你洗澡好不好?」阿豆回答:「OK。」

我嚇一跳,哇喔,阿豆會回OK了呢!「好喔,那等一下回去就請爸爸洗囉。」

「不是,我說OK!」
「好啊,OK啊!」
「不是,我說OK,溪烏烏!」阿豆氣急敗壞指著下面烏七麻黑的溪水說。

............喔,你是說烏(O)溪(K)(台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