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什麼是食物森林?

森林有許多生態功能
最近「食物森林」非常火紅,雙北的都市農耕要打造食物森林,食安問題連環爆要推廣食物森林,還有食物森林設計比賽!看到這麼多食物森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心裡覺得好像哪裡有點矛盾,也發現在上完課之後,我好像就沒有仔細思考過食物森林這件事。到底食物森林是什麼呢?食物森林像不像雨後春筍呢?

森林的定義是什麼呢?根據我做的一點小研究,「森林」是指林木密集之處,並含括依附這些林木生存的動植物和在林木間發生的各種生態作用。因此,森林是一個複雜的生物社會,為所謂的「森林生態系」。而且,森林所在之處土壤多半較為貧瘠,其實,發展成熟的森林生態系生產力並不高。

食物森林(Food Forest),顧名思義就是一座生產食物的森林,一座以可食樹木(果樹及堅果樹)為主體,加上活躍其間的各種其他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森林的樣貌在不同氣候也不一樣,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森林除了高大的樹冠樹木,也有豐富的林下灌木和地被植物,台灣的食物森林當然也適合如此多層次的植物族群設計,以台灣肥沃的土壤和宜人的氣候,可以盡量在單位面積上以堆疊的方式生產最大量的食物。

不過,森林是經過演替而來的,食物森林也應該是。你見過都市空地裡長滿咸豐草、芒草等野草和血桐、構樹等雜木嗎?它們都是開墾土地的先驅植物,在先驅植物攻城掠地改善土壤後,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多年後會逐漸為其他樹種與植物所汰換,逐漸演變成極盛相、成熟的森林。食物森林則是在人為的設計和汰換下,加速演替所形成的森林,但仍然需要時間演替,可能是數年的時間。

可食地景需要演替才會形成食物森林
我自己以前常常會說:「森林需要澆灌嗎?不需要!所以只要打造一座食物森林,就可以不用照顧、不費力地獲得食物。」後來我發現這不完全是對的。如之前所提,成熟的森林生產力並不高。或許不需要經常澆灌,但要維持有生產力的森林,適度的人為介入是需要的(但要怎樣的介入,就和不同氣候、不同林相的食物森林有關了)。食物森林不是什麼新名詞,它之前只是沒有名字而已。世界各地有許多古老的食物森林如在巴里島、越南、印度,其實都是有數百年人為管理歷史的森林。

所以,食物森林會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種植,可以發揮森林擁有的各種生態功能;食物森林的營造需要時間,而且是數年的時間,無法一蹴可幾,無法像雨後春筍;如同森林一般,食物森林應有生物(包含動植物)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在生物多樣性較低的都市,尤其是屋頂或盆栽種植,我覺得食物森林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更費心的營造。串連多個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考量生態廊道的規劃,或許,都市生態系的食物森林也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向大自然學設計
  2. 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3 則留言:

  1. 大家把可食地景跟食物森林搞混了!之前還有一個人不錯教師朋友說:「食物森林的推廣不需要拘泥樸門;重點是要有一個好的都市環境教育的場所」。我相當認同後一句,但前一句話...;我的想法是如果閹割了樸門知識,那食物森林是下一個Fancy的資本主義玩物,就像有機食品一樣。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這樣擔心,所以才會想要講清楚一下。
    另外,回應你的老師朋友,的確很難讓所有人都了解樸門,但可食地景就可以提供很好的都市環境教育場所,也很容易了解。

    回覆刪除
  3. 我認同: 食物森林應有生物(包含動植物)間複雜的交互作用 , 食物森林則是在人為的設計和汰換下,加速演替所形成的森林,但仍然需要時間演替,可能是數年的時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