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來一顆大地的蘋果吧~馬鈴薯

馬鈴薯也算是陽台種植相當容易的作物,尤其家裡常有不小心放到發芽不能吃的馬鈴薯,最適合直接放進土裡,等待下一季的美味!

馬鈴薯喜歡冷涼一點的氣候(好吧,春天不是很適合播種的時節,是看到大嫂隨手扔的發芽馬鈴薯收成了,這麼好種的蔬菜一定要先來介紹一下),通常在秋冬種植,它至少需要半日照的陽光,水份部分只要土壤維持濕潤就可以了。

一顆馬鈴薯有許多芽點,可以視母薯大小切成數份,再埋入約10~15公分的土中即可,非常簡單。盡量使用大且深的容器,如果空間足夠,收成量可達數倍呢!至於何時可以採收呢?大約二至四個月後,待地面上的植株凋萎就可以了。

最近跟朋友學到一個小撇步,當像馬鈴薯或扦插的植物有傷口時,可以將蛋殼搗碎沾在傷口上,減少感染的機會。另外,因為馬鈴薯屬於茄科,要避免和番茄或茄子等其他茄科連作,但可以其他茄科種在一起作為犧牲作物,吸引蟲害到馬鈴薯的綠葉上,雖犧牲了地上的葉片,也還有可能收成地下的馬鈴薯。

雖然馬鈴薯是蔬菜,但我發現其實它也蠻適合作為觀賞植物的,綠油油的一大叢,在蕭瑟的冬天很有生命力的氣息,生長良好的話還會開出小白花。它還是多年生植物,留下一株不收成,凋萎一陣子後還會再次抽芽生長,或也可以收成後留下一顆繼續種植,就能有源源不斷的馬鈴薯囉。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Hugelkulture:善用廢資材的終極設計

前陣子朋友介紹了Hugelkulture,覺得很有興趣,於是小研究了一下,也與大家分享。

Hugelkulture一詞是德文,音為hoogle-culture,是小丘種植,或隆起的種植之意,據說是東歐和德國可能已流傳千年的種植方法。簡單來說,Hugelkulture其實是將倒木和枯枝落葉,以土壤覆蓋,再於其上種植的一種方式,外觀看起來確實就像一座隆起的小丘。那麼,這樣費工的種植法到底有什麼好處?

你曾在森林中漫步嗎?可否看見枯倒的樹木上頭覆滿各種動植物,生機盎然?自然中沒有所謂廢棄物,當枯木倒下,落葉飄下,在泥土地上層層堆疊後,黴菌、真菌、地衣等小生命會逐漸繁衍,落葉枯枝慢慢分解為更多養分,形成肥沃的泥土,滋養更多植物,進而也餵養許多動物。枯倒木也是生態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多年前棲蘭倒木整理作業引起莫大爭議之故。

Hugelkulture之所以符合樸門精神、在許多樸門設計裡被實踐的原因即是在其觀察模擬生態運作的原理,讓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枯枝落葉得以釋放養分,用來種植我們可以食用或應用的植物。感覺很像是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的進階版,也和厚土種植法一樣,施作時需要準備大量材料,並花費許多時間人力,但一旦完成,幾乎不需要什麼照顧與維護。

作法很簡單,如下:

第一層:將較大的樹幹或枯枝堆疊起來:可直接堆疊於地上,或往下挖深再疊。
第二層:覆蓋較細的枝條和落葉。
第三層:覆蓋廚餘或雜草,孔隙也可填滿。
第四層:覆蓋堆肥或糞肥。
第五層:表土或營養的土壤。
第六層:蓋上覆蓋物然後直接種植。

高度沒有一定,端看個人需要和設計,也可以直接在既有的菜圃內施作。因為立即可提供營養,所以Hugelkulture可以做在硬實的土地上,不需等待,可直接種植。

它還有許多好處:
  1. 長時間保水:這裡的長時間可不是一兩個星期或一兩個月,做的好的話可以持續不澆水。原因是枯枝落葉和分解物質形成如海綿般的綿密孔隙,可以抓住大量的水。 
  2. 增加土壤養分:枯枝落葉、雜草、廚餘緩慢分解後,會長期釋放營養,可維持數年。 
  3. 冬季保溫:因分解過程會釋放熱,可延長冬季的種植時間。 
  4. 改善排水:底層的樹幹枯枝孔隙大,利於排水。因此也可以和集水溝渠(swale)設計在一起。
  5. 夠高的話,方便整理和採收。 
  6. 善用有機廢棄物。 
不過,使用的樹種需要注意一下,因為有些樹木含有排斥其他動植物的物質,例如雪松(cedar),用了會有反效果。

另一個重點是,樹木因為含有大量的碳,分解實會耗費氮,因此堆肥層(第四層)最好使用高氮的材料像糞肥。或是前一兩年盡量避免一年生的作物,等之後木頭分解到一個程度再開始栽種。  



 
本文圖片與內容無關喔,Hugelkulture的實際圖片與照片,可連結下列參考資料欣賞~

參考資料: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驚蟄過 春耕始

驚蟄都過了,雖然春雷未響,春雨卻霏霏無絕期,雨水桶又滿了,台北冬季真適合收雨水呀。

不過春天是真的來了。三月桃早已在二月就開得差不多,幾乎每一朵粉紅都成了清脆欲滴的果子,看似豐收可期!


也是適合耕種的季節了,但春寒冷峭依舊,即使是陽台,在戶外還是無法久待,只有趁著晴日空檔趕快種下幾棵佛手瓜,幾日後就攀藤了。

等天氣再放暖些,就要帶豆豆開始認真玩泥土了。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城市修復(City Repair)的先驅~美國波特蘭市(Portland)/ Marisha Auerbach(古巴國際樸門大會分享)

因為想親眼目賭擁有成熟樸門設計與豐富精神的國家,所以決定砸重金前往見識一下古巴的樸門大會,結果當然是不虛此行。那麼接下來希望拜訪的地點是哪裡呢?我決定有機會的話要去看看美國的波特蘭。應該會是比較容易抵達和便宜一點的目標吧,不過,這個大資本主義國家裡的一個城市有什麼特別的呢?

話說哈瓦那的研討會進行到了第三天,長時間不間斷的英語夾雜西班牙語已經令人開始恍神的時候,就是這位波特蘭的小姐Marisha Auerbach讓我醍醐灌頂醒了過來。

Marisha 和她的團隊在自身所居住的波特蘭推廣城市樸門(Urban Permaculture),這裡的城市樸門不是簡單如城市農耕或低碳生活的概念而已,他們的目標是打造有能力渡過石油頂峰期的在地社區 (building local community as a respond to peak oil)。那麼除了開始種東西,還能怎麼做呢?

Marisha 進行城市修復的第一個計畫是Sherett Square。SherrttSquare因為是社區裡重要的十字路口,家家戶戶南來北往都會經過,路旁的人行道意外地變成居民經常聚集的所在。因此居民 向市政府請願,可否打造路口旁的人行道成為居民的聚會空間,卻遭到拒絕,理由是「路口是公共空間,所以沒有人可以使用?!」這句前後矛盾的理由迫使居民轉 而與NPO合作營造他們所希望的社區空間。他們列出的願景如下:

1.    社區不只是一個範圍、幾戶人家,藉由促進和分享重新形塑「社區」的概念。
2.    提供聚會地點並成立鄰里論壇。
3.    提昇社區安全與居住品質。
4.    安全的交通。
5.    重視美感。
6.    提供其他社區可以複製的模式。

這些願景全部和實質地凝聚社區感有關,接著策略開始成形,一些設計和技術才引進來。首先,透過路口後彩繪,吸引駕駛人目光降低車速,保護行人安全,並在街角以自然建築的方式,建造兒童圖書亭、24小時奉茶亭、社區佈告欄,以及兒童遊戲小屋,建造方式主要由周遭居民在週末假日攜手完成。

Sherett Square成功地讓原本危險的路口變身為美麗的聚會點,更多人搬進了這個社區,也促進了社區裡孩子和父母,及社區家庭間的互動。(美麗照片請參考:http://planetrepair.wordpress.com/2011/08/31/share-it-squares-15th-year/

其他很有意思的計畫還包括:

1.    人行道菜園:將原本種植景觀植物的人行道改種食物。
2.    社區貓咪休憩亭:照顧社區動物,手作自然建築貓窩,真是太好命!(圖片請參考下列連結第二張http://vbc.cityrepair.org/index.php?id=260)。
3.    綠色街道計畫:波特蘭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防洪城市,所有的街道旁都有人行道植栽,植栽區不是低於路面,就是有凹槽讓路面逕流流入植栽區。(https://www.portlandoregon.gov/bes/34598
4.    工具圖書館:許多工具如電鑽、圓鋸、釘槍等一般人並不常用,但卻家家戶戶要備一份?如果社區裡有工具圖書館,就能在需要時商借,並有專人指導使用。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波特蘭有幾項傲人的成就,包括自然建築、生態廁所,以及地表淺層灰水管理的合法畫。根據查詢到的資料,目前波特蘭市也仍有200項的城市計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這才是一座走在時代尖端、引領潮流的城市,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

Biochar(生物炭)/ Albert Bates(古巴國際樸門大會分享)

也許很多前輩已經對於生物炭(Biochar)耳熟能詳了,不過我是在古巴上了Albert Bates這位生態村大師的課,才第一次了解生物炭。在此也與還不知道的朋友分享,不過因為僅是上課分享,若有需要更正之處歡迎大家討論指教。

生 物炭在農業歷史上不是什麼新東西,西方科學首度接觸生物炭,是因為科學家發現在亞馬遜原住民長久耕作的地區,並未施灑任何的肥料,土壤肥力卻神奇地一直存在。經過調查之後,發現原來亞馬遜原住民有將農業有機廢棄物在坑裡燃燒,再將灰燼灑在田裡做肥的習慣,這是這個動作,讓亞馬遜土壤裡的養分可以源源不絕。 這些灰燼就是生物炭。

所謂的生物炭,就是將生物質低溫悶燒而成。低溫燜燒指的是不產生火焰的悶燒,就像烤肉時炭火表面熾紅燃燒的那種,溫度大約在攝氏400~500度左右。亞馬遜原住民的作法是埋在土裡燃燒。

生物炭由於有許多的孔隙,因此就像珊瑚礁會居住多樣的生命一樣,會有許多微生物棲居其中,包括固氮菌。也能吸附許多養分、涵養水份,所以才能改善土壤健康。有一些研究甚至嘗試利用生物炭來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總而言之,生物炭大約有下列好處:

1.       固碳:炭化作用會固定大量碳元素,有利減少溢失到大氣的二氧化碳。
2.       改良土壤:吸附營養減少養分流失、中和酸性土壤、活化土壤生態。根據許多試驗,作物生長狀況真的有差異,可以上網google,有許多照片分享。
3.       涵養並淨化水質:因其多孔隙的特性。
4.       淨化空氣:可作為生態建築的塗料,可吸附濕氣、改善室內空氣(大概類似竹碳的效果)。
5.       減少有機廢棄物:可利用稻殼、稻桿等農業廢棄物來製作。
6.       碳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也能再利用來煮食、暖房,或甚至發電。

生物炭聽起來很神奇,不過其特質與對土壤的好處會與製作的原料、溫度,和施灑的土壤性質有關。

Albert Bates老師最近出的書有興趣也可以參考一下:BiocharSolution http://www.amazon.com/The-Biochar-Solution-Farming-Climate/dp/0865716773

另外,他也是生態村領域的大師,雖然這次沒有聽到他這方面很多的分享,也可以上網了解一下。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也是裝蒜的蕗蕎

霧雨的春日拜訪了在宜蘭耕種的友人文獻,除了購得古樸溫暖的火爐火烘之外,還獲贈一箱蔬菜,外加一大把蕗蕎。

蕗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留下鱗莖,就能不斷地生長。更重要的是,我好愛醃漬蕗蕎的味道啊!聽說也是營養豐富的養生聖品,我的陽台當然不能缺少這一味囉!

種植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將鱗莖根鬚剪下,種下土裡,自然會生長繁衍,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則是蔥科的蕗蕎需要良好的日照與排水,且較怕高溫,夏天不適合栽種。

好期待收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