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打造如森林般的永續農園~梅里朵拉


收成麥子的大衛。
我在澳洲梅里朵拉(Melliodora)農園的菜園裡幫忙除草,工作很輕鬆,只要輕輕拔除野草現地作為覆蓋物即可。這片菜園主要提供廚房現採現煮,不大,黝黑的土壤既肥沃又鬆軟,不一會兒,我就把工作完成了。接著開始在作為菜園圍籬的覆盆子叢中採摘成熟果實,農場女主人蘇說下午要烤覆盆子蛋糕。此時,蘇恰巧就從菜園旁經過,她正要去雞舍撿蛋、幫山羊擠奶,準備烤蛋糕時用。雞舍和羊舍就在果園旁邊,雞在果園裡自由覓食,尋找草叢、落果裡的小蟲;鵝也在果園裡除草,偶爾扯著櫻桃樹枝啃掉上面的甜美果子。羊在另一側的草地上吃草,蘇穿過果園,經過水塘,吆喝著兩隻羊回來擠奶。

梅里朵拉位於澳洲墨爾本近郊知名的赫本溫泉(Hepburn Spring),佔地只有一公頃,和澳洲動輒超過數十數百公頃的農場相比,非常迷你。梅里朵拉是家庭式農場,目標不在販賣農產品,而是建立一處自給自足,擁有面對環境變遷的韌性,甚至能與社區分享多餘的農園。農園主人是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創始人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四十年前在塔斯馬尼亞主修環境設計的他,遇見了專攻生態學和有機農業的老師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兩人對於一個問題產生興趣:自然創造了如森林一樣既永續有具生產力的系統,為什麼農業無法像森林生態系一般運作?於是,結合生態、設計與農業的樸門永續設計因此應運而生。

梅里朵拉,就是大衛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家園,從1985年搬來至今,所有設計除了滿足一個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永續生活的理想世界,不過度仰賴外來資源,不排放污染,不傷害地球,像森林一樣永續又具生產力的農園。

充足有餘的小型有機農業 

面北的屋舍和菜園。
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一個家庭裡是很重要的存在,不僅供給家人能量,也是家庭文化的展現。梅里朵拉的食物生產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家庭菜園、食物森林和動物系統。

梅里朵拉的家庭菜園規劃在主屋的北方,緊鄰廚房方便摘取,種植的多是些煮食常用的香草蔬菜。澳洲位於南半球,屋舍北邊是終年都能照射到充足陽光的方位。經過多年的試驗,園圃有部分以石塊砌成,高度及腰,這樣的設計是因為赫本屬於溫帶氣候,冬冷夏涼,砌石能夠吸收北方滿滿的陽光熱能,協助菜圃保溫,在寒冷時節延長種植季節。菜圃架高則是因為此地原本可供種植的表土淺薄,架高後更容易保存堆肥好的沃土,防止土壤流失;二來,種植不需彎腰,也更為輕鬆。

大約十幾二十坪的菜園採密集多層次的植物配置,底層的蘿蔔、草莓,中層的萵苣、菠菜,加上較高的節瓜、番茄,再搭配嬰粟等花卉,層層疊疊,再加上悉心以堆肥復育並覆蓋保護的肥沃土壤提供豐富營養,小小一方菜園生產出來的食物量非常可觀。在梅里朵拉換工時,通常約是五六人一同用餐,吃的蔬菜全是從屋外菜園來的。聯合國在2013年的報告中曾表明:小型有機農業將是餵飽世界的唯一方法(Small-scale organic farming is the only way to feed the world.),看來一點也不錯。

像森林生態系一般的食物森林 

經過密集種植的菜園後往下坡走,就是圍繞著蓄水塘的食物森林(food forest)了。食物森林也稱為農林間作或混農林業(agroforestry),即是混合果樹、堅果樹、藤蔓、多年生蔬菜等交雜的一種種植方式。在工業化農業發展以前,食物森林在熱帶地區如印度、印尼、越南等地就已被廣泛應用且存在年代久遠,是一種應用森林生態功能,得以創造永續且低維護的農業。梅里朵拉的食物森林屬於溫帶食物森林,應用相同的概念與原則,但底層與藤蔓植物較少,主要作物以果樹與堅果樹為主。

協助管理果園的羊。
「溫帶植物和熱帶植物因為生長的氣候不同,生長條件也不一樣。熱帶植物因長年處於遮蔭之下,只要少量陽光也能開花結果;溫帶植物就不同了,大多需要大量日照。」大衛解釋道。於是以櫻桃、梨子等溫帶果樹為主的果園看起來就比較空曠,果樹間間種名為多育金雀花(tagasaste)的豆科灌木,協助果園進行固氮,並透過不斷修枝來為土地增肥,也避免遮蔽陽光。果園西側種植胡桃和榛果的堅果林看起來就比較茂密,因為榛果是少數能夠耐蔭的溫帶堅果樹,可以在高大的胡桃樹下生長,且胡桃和榛果都靠風來授粉,密集種植剛好。堅果樹還小的時候,林下其實還種有其他作物,但現在樹下幾乎沒有陽光了,只剩下自己長出來的牛蒡偶爾還可以採收。這些食物森林的植物選擇與配置,都是大衛數十年來的實驗成果,食物森林的設計需要因地制宜,以及持續的「觀察與互動」。

梅里朵拉的動物是封閉資源循環的重要角色。
一個成熟的森林生態系,一定少不了動物交織其間。梅里朵拉的食物森林也是如此,時不時就會見到雞、鵝和山羊漫步在林間覓食。動物是平衡梅里朵拉食物系統的重要關鍵,鵝和山羊會割除過多的野草,羊也啃食過度生長的樹木枝條,雞則能處理廚餘落果裡的小蟲,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動物們在滿足其天性需求的同時,也協助解決了原本需要耗費精力處理的雜草、病蟲害等問題,更棒的是,牠們還提供了奶、蛋,以及情感支持(是的,梅里朵拉也將牠們視為家人)等副產品。對大衛來說,任何問題的最好解答都是從生態角度來切入。

透過食物重新凝聚社區 

小小僅有一公頃的梅里朵拉,透過妥善的設計與管理,其實生產了超過本身所需的食物。對於長年生活在冬季無法種植,又希望自給自足、生活有韌性的大衛和蘇來說,食物保存是一項和食物生產同等重要的課題。我在梅里朵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從櫻桃堆中挑揀出適合保存的果子,然後蘇將櫻桃熬煮、裝罐。在幫忙蘇將手工櫻桃罐頭搬到地窖裡存放的時候,我發現架子上放了許多一瓶瓶、一罐罐處理過的食物,梨子、桃子、泡菜、味噌等等,蘇說,有許多還是上一季收獲的水果,他們保存下來吃了一個冬天還吃不完。現在是夏天,又快到收穫的季節了,等到秋天地窖的架子就又會擺得滿滿的,不但足夠自己吃,要分享給社區也相當足夠。

溫帶地區的食物保存與生產同等重要。
事實上,梅里朵拉不只是家庭式農場,也是推廣永續生活的教育基地。大衛和蘇成立了赫本再在地化網絡(Hepburn Relocalisation Network),推動食物箱(food box)計畫,其實就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讓社區居民可以直接向附近小農購買當季新鮮的食物,也認識食物的生產者;而農人不但不被剝削,也可以多樣化種植,不需大量生產單一作物,不需長途運送,是對環境與人皆友善的生產方式。梅里朵拉的生產如有多餘,蘇也會透過食物箱與社區分享。

除了食物箱計畫之外,赫本再在地化網絡也舉辦許多重建生活韌性的活動,例如交換食譜、味噌製作、手工皂製作等等。這些活動看似普遍又微小,但由於在社區營造的脈絡下進行,街坊鄰居重新認識彼此,交換各種養兒育女或自力生活的小小經驗,人們的感情凝聚了,連結增強了,無論面對氣候災害或社會變遷,赫本社區都能更堅韌地應對。這才是大衛和蘇的目的,也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家園。


在梅里朵拉換工與生活的日子裡,吃來自於農園,喝則是天上的雨水,身體用不到的回歸土壤裡去,休閒與放鬆就去摸摸土和植物,餵餵母雞跟山羊說說話似乎就釋放了壓力。我看著孩子赤腳在土地上開心地跳躍奔跑,重新感受到人與自然原有的連結,而且深深地再次了解,食物不僅僅是餵飽我們,而是餵養我們,更是人如何融合生態、發展文化的生活體現。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有請自然來照顧的提羅皮亞樸門農場

提羅皮亞主要生產果樹苗。
一走進提羅皮亞樸門農場(Telopea Mtn Permaculture and Nursery ),其實很難看得出來它的主要生產是什麼。農場裡範圍最大的是果園,但果園裡有雞、鴨、羊悠閒漫步著,周遭散佈著小型菜園,有一大片海芋花圃,然後靠近樹林邊緣竟然還有巨大的木頭雕像矗立?提羅皮亞農場究竟是販賣水果、花卉、動物產品,還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休閒農場呢?

提羅皮亞樸門農場位於澳洲墨爾本郊區,這裡屬於溫帶雨林氣候,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非常適合溫帶果樹如蘋果、梨子的種植。主人彼得在三十年前尋尋覓覓找到這塊理想土地時,剛學習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他,其實只是想親手種植自己的食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在加入一個關注品種保存的團體後,彼得發現,澳洲政府並不重視水果多樣性的保護,於是和友人開始投入各種水果品種的蒐集,尤其是蘋果。時至今日,佔地約六公頃的提羅皮亞農場已經種植了約八百種蘋果、兩百種梨子、一百五十種李子,還有其他如杏桃、酪梨、柑桔、櫻桃、草莓等各式各樣的水果。「我們不是果園,而是品種園(not a orchard, but a collection)。」彼得強調說。原來,提羅皮亞主要是果樹苗圃,販賣各種水果苗,但是在彼得的管理和經營方式下,水果、花卉、蜂蜜、乳酪等種種副產品的生產同樣驚人。

彼得究竟有什麼訣竅,可以如此密集地種植果樹,少有病蟲害,還有豐富的副產品呢?

結實累累的蘋果。
「這塊土地是以樸門永續設計來規劃管理的。」彼得說。樸門永續設計是約在1970年代由澳洲學者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共同發展出來的一門環境設計學,主要概念是觀察大自然運作的方式,並將這些模式應用於人為環境如農場中,簡而言之,即是「向大自然學設計」。在提羅皮亞建立不久的蘋果品種園裡,彼得領著我們延著排列整齊的果樹逐一介紹不同種類的蘋果,有紅色的、青色的;有枝幹挺立的、枝條下垂的;有結實累累的、也有尚未開花的。在這只有半公頃的土地上就種植了五百種蘋果,奇怪的是,這些蘋果樹並非直直地站立生長著,而是斜斜地排成一直線。經過彼得的說明,我才了解原來這些果樹都是沿著等高線種植。

在大自然裡,水流的模式就是從高處向低處流,同時將地表和土壤中的養分由高處往低處帶,因此我們常會發現森林裡植物最為鬱鬱蔥蔥的地方,通常是匯聚水流的山澗小溪旁。而「等高線」指的是一地形中同樣海拔高度之處,也就是說,水在等高線上流動最為緩慢,甚至幾乎是不流動的,也因此,延著等高線種植的植物便可以攔截最多的水源與養分來提供自身生長。彼得的等高線蘋果園應用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彼得也為蘋果立架,藉由修剪的方式讓果樹呈現平面生長成果樹圍籬(espalier),除了美觀,重要的是平面生長的果樹最省空間,方能在小面積裡容納上百種品種。果樹傾斜45度種植,則是為了讓側芽朝上生長,朝上生長的側枝較長、較強壯,每一支修剪下來後都能培養成一棵健康的新果苗。

然而,如此密集地種植,一來土壤的肥份是否足夠?二來病蟲害難道不會頻繁地發生嗎?施肥和控制病蟲害這兩件大事,就不得不歸功於彼得優秀的員工了。

動物是農場好幫手。
在健康的生態系裡,動植物是共同存在,透過彼此間複雜的互動來穩定生態系。而提羅皮亞農場中最重要的設計,就是果園和動物的整合性系統。農場裡飼養了雞、鴨、鵝等家禽,以及山羊、綿羊和駱馬等家畜,這些動物看似自由放養,悠哉地在農場裡漫步、覓食,但其實牠們肩負管理果園的重要任務。

在一地準備種植之前,山羊和綿羊就是開墾的先鋒,牠們會啃食澳洲最猖狂的野草—黑刺莓(black berry),清除並抑制黑刺莓灌叢的生長,同時以排泄物協助改良土壤。在種植果樹之後,家禽就可以進場了,雞負責清除落果及啄食土壤中的害蟲;鴨和鵝吃素,直接取代除草機清除野草,同時一樣為土地施肥。在動物的幫忙之下,農場的人力除了彼得夫婦,頂多再加上一兩位實習生就足夠。除此之外,動物還能提供奶、蛋、肉類等產出。

彼得非常了解他的動物,他知道山羊和綿羊各自喜歡吃哪種野草,也明白雞的啄食雖能夠抑制落果引發的病害,也會傷害幼小果樹的營養根。因此,針對農場裡不同的管理目的,彼得都會運用不同的動物來搭配,動物畜養是和整個農場的規劃一起全面考量的。在動物員工的悉心照顧之下,即使僅有一人高的蘋果樹,每年每株還是有生產十至二十公斤蘋果的潛力。

之前切花農場留下的海芋還是年年長出。
那麼人類就不需要工作了嗎?也不盡然,農場工作還是有動物員工力有未逮之處。例如果園裡唯一的害蟲果實蠅,需要在果樹上和周圍施灑石灰來防治,石灰會讓果實蠅的幼蟲脫水而亡,少量施灑對於土壤沒有太大的影響,甚至還能改善土壤酸鹼值。這些需要人為考量的工作動物無法取代,但這一類的工作數量不多且不繁重。

其實農場裡危害最大的是南澳森林豐富而又多樣的鳥類,鄰近森林的果園,對覓食的鳥兒來說真是吃到飽的天堂!有著硬嘴喙,會啃食果子的鸚鵡二十年來一直是彼得的心頭大患,直到近期他才找到一勞永逸卻不兩敗俱傷的方法。

森林是學習的聖地。
我們走進李子園,頭上有一張巨大的網子,完完全全、密密實實地罩住了整片果園,連網子與地面的連接處也保護得緊緊的,順便防範野生狐狸傷害農場動物。「天羅地網」的物理性防治,是彼得一舉解決鳥類入侵的最終設計。他告訴我,他寧願先花費經費和精力做好設計,系統就定位後,鳥和狐狸的危害即可一勞永逸。網子好好保養可以維護個二十年,之後只要定期更換網子即可,對於提羅皮亞小型的密集式果園,這樣的設計既便宜又有效。

總面積約六公頃的提羅皮亞,其實主要生產水果的區域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彼得保留了一部分草地放牧羊隻,還有一整面斜坡年年都仍然會生長出前地主所種植的海芋(也是提羅皮亞的販售產品之一)。然而除了果園經濟區,對於彼得而言,另一個重要的區域就是他保留下來儘量不干擾的森林野放區,這裡的功能除了保持潮溼的環境抵抗澳洲夏日經常發生的森林野火之外,也是彼得觀察自然的聖地。
彼得與長髯老人。
森林位於提羅皮亞的西北緣,邊界就是主要水源的小溪。走在農場邊緣的森林裡,陽光穿透樹梢撒落,在路徑上映成一片斑斕,腳下踩踏著的土壤像海綿蛋糕一般鬆軟,隨著每一個腳步迸發出沃土的清香。這裡是彼得向大自然學習的教室,他觀察著森林如何演替、沃土如何形成、流水如何清澈,以及動植物如何隨著空間與時間互動變化,並融會貫通應用於農場的管理中。例如彼得發現,森林裡的兔子數量多時,狐狸有足夠的獵物,就不會侵犯雞舍;相反地,當兔子數量減少時,就要準備做好雞舍的防範了。這樣的循環隨著季節更迭,經過多年的觀察,彼得能夠預知循環是否要開始了。

在森林的入口處,矗立了幾尊巨大的雕像,有戴著高帽的長髯老人,一支展翅的老鷹,和一張神祕的臉孔。彼得說,他其實沒有信仰,但在提羅皮亞二十年,他觀察天氣、塵土、自然,越發感受到人與土地在靈性上的一種深切的連結。於是他請來藝術家,讓他們利用枯倒樹的樹頭將土地的靈具象化。對彼得而言,提羅皮亞農場不只是人類的農場,而是與大自然合作共享的土地,藉由人和自然的共同管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並與自然萬物公平分享。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適合陽台種植的wicking bed

菜菜的陽台菜園算算也邁入第三個冬天了,慢慢地找到適合我家陽台的種植模式和種類,某些挑戰在三年的嘗試中獲得解決,某些仍然需要思考應變,或甚至就決定與之相安共處。

前陣子參加了台灣樸門學會的分享大會,在Clint頂樓菜園的分享中學習到wicking bed(可譯為毛細植床),其設計就像在盆器底部裝設儲水槽,水會因為毛細現象而逐漸往上層乾燥的土壤移動,提供植物利用。wicking bed的優點是減少從上方澆水時的水份蒸發,儲水容量大的話,亦可以減少澆水次數,是相當有效益的澆水方式。似乎能解決我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

菜菜陽台因為比較深,冬天陽光較斜時大約為半日照,夏天陽光較高時日照更是有限,較高的wicking bed還能夠增加日照。再來,有時全家出門多日植物沒人照料,儲水的wicking bed可以自己澆水,就不需要麻煩朋友了。以上優點讓我決定立馬著手進行!

我先參考了許多網路上各種wicking bed的設計,例如左圖這一個,並和設計魚菜共生生態池的老爺激烈討論到底要不要L型底下那根水管。老爺說,就算沒有底下那部分水管,水還是會滿到溢流孔的高度再流出去,因此他質疑那根管子的功用究竟是什麼?

我說,既然很多設計都有這根管子,那它一定有其作用吧。多方研究之後,得到一個大約是增加儲水容量的結論,如果儲水層裡頭都是碎石,其實儲水量有限,增加一條管子,就能增加水量。所以我們發現有些人的設計是乾脆以軟管在整理箱底部盤成螺旋狀,再鋪上很少量的碎石而已。

然後老爺的第二個問題是,可是如果碎石層的水位降到一個高度,接觸不到土壤了,那麼毛細現象的效果還在嗎?這......,「可能就要來實驗一下了。」我說。不曉得有沒有人已經做過類似實驗呢?

不過,總之不試試看怎會知道。

第一步:在整理箱一側離底部約15公分高,打一小洞作為溢流孔。

溢流孔要多高,端視想要儲水多少而定,溢流孔越高,儲水量越多,但相對土量就會減少。建議至少要留30公分高的土壤,根系才有發展空間。

第二步:在整理箱裡放進數個打滿小洞的容器,作為儲水槽。

也可以使用PVC管,直接做成L型置入,再將PVC管接觸整理箱底部的部份打許多小洞。

我決定廢物利用,使用家裡不用的容器,且儲水量比水管多。

第三步:將注水管插入,並鋪上發泡煉石,直到溢流孔的高度。

我使用PVC水管,並加蓋避免蚊子產卵。另外,不一定要使用發泡煉石,只要排水良好的介質都可以,例如碎石、沙子等等。



第四步:鋪上一層不織布。

不織布讓土壤不會流入儲水槽。




 

第五步:將土壤填滿即可。

我用牛奶罐底部挖洞,做一個小小的蚯蚓餵食器,可以將小部分的廚餘放入,餵養土壤裡的蚯蚓,希望可以保持土壤肥沃。




完成後,就可以將植物種下,然後從注水管將水加入,直到溢流孔流出水來就可以了。因為我播的是種子,還是有先灑水讓表土濕潤一點。三天後表土依然潮溼,從未乾過,但這幾天一直下雨,還不曉得是濕度太高,還是毛細作用非常強烈,需要再持續觀察。也希望植物生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