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適合陽台種植的wicking bed

菜菜的陽台菜園算算也邁入第三個冬天了,慢慢地找到適合我家陽台的種植模式和種類,某些挑戰在三年的嘗試中獲得解決,某些仍然需要思考應變,或甚至就決定與之相安共處。

前陣子參加了台灣樸門學會的分享大會,在Clint頂樓菜園的分享中學習到wicking bed(可譯為毛細植床),其設計就像在盆器底部裝設儲水槽,水會因為毛細現象而逐漸往上層乾燥的土壤移動,提供植物利用。wicking bed的優點是減少從上方澆水時的水份蒸發,儲水容量大的話,亦可以減少澆水次數,是相當有效益的澆水方式。似乎能解決我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

菜菜陽台因為比較深,冬天陽光較斜時大約為半日照,夏天陽光較高時日照更是有限,較高的wicking bed還能夠增加日照。再來,有時全家出門多日植物沒人照料,儲水的wicking bed可以自己澆水,就不需要麻煩朋友了。以上優點讓我決定立馬著手進行!

我先參考了許多網路上各種wicking bed的設計,例如左圖這一個,並和設計魚菜共生生態池的老爺激烈討論到底要不要L型底下那根水管。老爺說,就算沒有底下那部分水管,水還是會滿到溢流孔的高度再流出去,因此他質疑那根管子的功用究竟是什麼?

我說,既然很多設計都有這根管子,那它一定有其作用吧。多方研究之後,得到一個大約是增加儲水容量的結論,如果儲水層裡頭都是碎石,其實儲水量有限,增加一條管子,就能增加水量。所以我們發現有些人的設計是乾脆以軟管在整理箱底部盤成螺旋狀,再鋪上很少量的碎石而已。

然後老爺的第二個問題是,可是如果碎石層的水位降到一個高度,接觸不到土壤了,那麼毛細現象的效果還在嗎?這......,「可能就要來實驗一下了。」我說。不曉得有沒有人已經做過類似實驗呢?

不過,總之不試試看怎會知道。

第一步:在整理箱一側離底部約15公分高,打一小洞作為溢流孔。

溢流孔要多高,端視想要儲水多少而定,溢流孔越高,儲水量越多,但相對土量就會減少。建議至少要留30公分高的土壤,根系才有發展空間。

第二步:在整理箱裡放進數個打滿小洞的容器,作為儲水槽。

也可以使用PVC管,直接做成L型置入,再將PVC管接觸整理箱底部的部份打許多小洞。

我決定廢物利用,使用家裡不用的容器,且儲水量比水管多。

第三步:將注水管插入,並鋪上發泡煉石,直到溢流孔的高度。

我使用PVC水管,並加蓋避免蚊子產卵。另外,不一定要使用發泡煉石,只要排水良好的介質都可以,例如碎石、沙子等等。



第四步:鋪上一層不織布。

不織布讓土壤不會流入儲水槽。




 

第五步:將土壤填滿即可。

我用牛奶罐底部挖洞,做一個小小的蚯蚓餵食器,可以將小部分的廚餘放入,餵養土壤裡的蚯蚓,希望可以保持土壤肥沃。




完成後,就可以將植物種下,然後從注水管將水加入,直到溢流孔流出水來就可以了。因為我播的是種子,還是有先灑水讓表土濕潤一點。三天後表土依然潮溼,從未乾過,但這幾天一直下雨,還不曉得是濕度太高,還是毛細作用非常強烈,需要再持續觀察。也希望植物生長愉快!